東京羽田機場的深夜,冷氣開得特別強。我裹緊風衣,看著隔壁登機口一群台灣旅客圍著地勤人員焦急比劃——他們的同伴突發急性闌尾炎,正被救護車嗚咽著載走。領隊滿頭大汗翻找文件,嘴裡喃喃著「醫療運送」「自付額」幾個詞,像在解一道無解的數學題。那瞬間我下意識摸了摸隨身包裡的保單檔案夾,冰涼的塑膠殼竟透著暖意。
這些年走過四十多國,行李遺失過三次,在肯亞被搶過背包,冰島暴風雪困過機場,連在曼谷吃碗船麵都能食物中毒。旅遊保險之於我,早從「信用卡附贈的贈品」變成比護照更重要的存在。而當香港恒生保險去年推出全新旅遊保系列時,我幾乎是帶著朝聖心態研究那份長達38頁的產品說明書。
多數人挑旅保只看保額數字,殊不知魔鬼藏在理賠條款裡。恒生最打動我的,是它把「醫療救援」做成活生生的服務鏈。去年朋友在瑞士滑雪摔裂骨盆,恒生合作的國際救援組織直接調度直升機轉送日內瓦醫院,連同行的兩位親友的住宿交通都包辦。這和某些保單「事後憑單據報銷」的邏輯,根本是石器時代與太空時代的差距。
他們的「智遊保」系列分三階,像為不同旅行者量身裁衣的戰袍。經濟型的「輕旅版」意外把旅程延誤門檻降到4小時——別小看這數字,去年東京颱風我親眼見證成田機場裡,多少人因保單規定「延誤6小時以上」而錯失每小時賠償。商務客該鎖定「尊尚版」,光是行李延誤8小時就賠五千港幣,更別提高爾夫球具遺失或潛水裝備損壞這些小眾卻燒錢的痛點。
帶長輩出遊的子女請盯緊「醫療轉送」條款。恒生頂級方案包含三百萬港幣的緊急醫療運送,連遺體運返都註明「符合當地宗教習俗處理」。這冰冷文字背後的力量,我在秘魯庫斯科見過——有位高山症惡化的台灣阿伯,靠著保單啟動的醫療專機直送利馬,家屬握著保單影本的手抖得像風中落葉。
最驚豔的是「行程中斷」賠付的彈性。多數保單只賠機票重訂費用,恒生連不可退款的溫泉旅館、已支付的極光團費都能認列。記得在挪威特羅姆瑟,我的極光攝影團因暴雪取消,導遊冷笑說「這輩子看過三十張保單,能賠這種的不到三張」。當恒生理賠部傳來確認郵件時,我在雪地裡舉著手機像舉著奧斯卡獎盃。
當然沒有完美的保單。恒生的電子產品保障僅限手提電腦和相機,手機螢幕摔裂是不理的;滑雪意外醫療要加購附加險;去美國得主動提升醫療保額。這些細節像旅行箱的隱藏夾層,出發前非得親手摸過才踏實。
下個月要帶父母去瑞士,保單確認信靜靜躺在信箱裡。突然想起羽田機場那個深夜——當時地勤拿給旅客的應急方案,光醫療專機報價就夠買三十張頂級旅保。有些安全感無法秤斤論兩,它藏在蘇黎世機場的輪椅通道裡,隱於阿爾卑斯山救援直升機的螺旋槳聲中,最終化成你打開行李箱時,那張從未用過卻始終安在的藍色保單。
評論:
在加拿大讀書想幫父母買探親保險,恒生的海外醫療保障能直接和當地醫院對接嗎?還是要自己先墊錢?
上個月在沖繩租車擦撞,恒生理賠車損效率超高!但提醒大家要拍下租車合約全貌,他們連折舊費都認帳
請問去歐洲一個月買哪種方案CP值最高?看到「旅程延誤」條款寫自然災害才賠,那航空公司罷工算不算?
帶三歲小孩適合哪個計畫?小孩在飛機上吐到脫水送醫能理賠嗎?條款裡「已存在疾病」定義好模糊
去年在冰島用恒生理賠行李延誤,回台才發現他們把港幣換算成台幣時匯率超差,建議大家選港幣收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