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銀行辦事,聽到幾位師奶圍著理財經理追問:「點樣先算新資金啊?我轉嚟轉去都冇著數!」忍不住湊近聽了幾句。恒生銀行的「新資金優惠」向來吸引,但定義之刁鑽,連老客戶都時常「中伏」。今日就同大家拆解清楚,順手分享幾個實戰資金管理心法。
所謂「新資金」,恒生白紙黑字寫明:「以指定日期嘅總結餘做基準,之後新增入嚟嘅現金先算數」。關鍵在於「基準日」—— 通常係推廣開始前某個工作天。假設基準日你戶口有50萬,一個月後存入70萬,咁新資金就係20萬。但陷阱位係:如果你中途轉走過10萬再轉返入嚟,呢10萬就唔算「新」。銀行系統會逐筆追蹤資金流向,同名戶口互轉、到期續期嘅存款,通通唔作數。
有位做小生意的老友阿明就吃過虧。他將恒生存款轉去其他銀行做短期高息定存,期滿後連本帶利轉回恒生,滿心以為賺了兩邊利息差。結果理財經理搖頭:「呢筆錢系統判定為『回流資金』,唔符合新資金資格。」想玩轉銀行優惠?切記:資金必須從「外部」流入—— 其他銀行匯入、現金存款、甚至股票沽貨後嘅款項(前提係股票戶口非恒生)先算數。
講到資金管理策略,我習慣用「三桶水」分配法。第一桶是「即時流動水」,放活期或T+0貨幣基金,金額夠支付半年生活費同突發支出;第二桶「穩陣定存水」,專攻新資金優惠,將大額拆成多筆不同期限定存(例如分3個月、6個月、1年),到期日錯開,方便捕捉下次優惠;第三桶「進取投資水」,視風險承受能力配置基金或債券。尤其現在港息高企,不妨將外幣收入(如美金租金)存入外幣戶口,做埋「跨幣定存」食盡息差。
上個月幫太太操作過一單實戰:她收到一筆約20萬美金的設計費尾款。我將其中5萬美金保留作流動備用;另外15萬拆成三份:一份趁恒生推「美金新資金3.8厘」做3個月定存;一份兌換成港元,搭上「迎新資金4.2厘」優惠;最後一份等澳元兌美金跌至0.65時換匯,轉去澳洲銀行做5厘高息定存(澳洲稅局要扣利息稅,計過仍划算)。資金好似水喉管咁分流,每滴都喺適當位置生息。
要提防銀行「隱形條款」。有次見恒生推「達標送超市券」,細看條款發現要連續三個月維持新增資金,中途抽走一蚊都失效。仲有啲高息活期存款,利息上限只適用於首50萬,超出部分得個「雞碎」息。最緊要落場前問清兩件事:第一,「基準結餘」具體係邊一日?第二,優惠期內資金可否調動?白紙黑字寫低職員姓名同回覆,免日後爭拗。
資金管理說到底是場心理戰。見到高息勿一窩蜂衝入,先諗自己嘅現金流周期;賺到息差亦唔好貪勝不知輸,預留彈藥等下次機會。金融市場永遠有浪,練好自己嘅「資金沖浪術」,比追一時高息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