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禮拜二下午三點,我坐在市區那間老牌銀行的硬塑膠椅上,冷氣吹得人發毛。前面還有七個號碼,螢幕跳得比心跳還慢。隔壁阿伯在講電話,嗓門大得整個大廳都聽得見:「啊就跟你講定存利率太低,放著也是縮水啦!」我看著手機裡那幾筆零散投資,像一盤散沙,東一點基金、西一點股票,賺的賠的互相抵消,根本理不出個頭緒。那一刻突然覺得,所謂「財富管理」,對普通上班族來說,根本是奢侈品。
直到上個月同學會,遇見十年沒見的陳太太。記憶中她總是為小孩補習費焦頭爛額,這次卻整個人鬆弛得像換了個人。追問之下,她神秘兮兮點開手機:「喏,全靠『星辰』幫我打地基。」螢幕上乾淨的介面沒有紅綠交錯的線圖,只有清晰圓餅圖和一條平穩向上的淺藍色曲線。「以前看到財經新聞就頭痛,現在連我這種菜市場數學都能看懂錢跑去哪、為何這樣跑。」她手指滑過幾個簡單標籤:「教育金」、「退休池」、「緊急備用」,像在翻自家儲藏室的標籤盒。
星辰銀行的「星圖導航」系統,根本是專治我這種理財散漫病的良藥。它不是冷冰冰丟給你一籃子基金叫你選,而是先像老中醫把脈。那天深夜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登入,它問的問題刁鑽得讓我坐直身子:房貸剩幾年?父母醫療保險夠嗎?甚至問「如果突然失業,現金能撐幾個月?」填完後背竟微微冒汗——原來我從未真正面對這些黑洞。
最震撼的是上週全球股市閃崩那晚。我正準備切掉app眼不見為淨,手機卻跳出星辰的警示通知,不是驚悚的「快逃!」而是冷靜分析:「檢測到您組合中A股占比偏高,已自動啟動避險屏障,並增加美元短期債券至15%。」隔天起床發現,我的跌幅竟比大盤少整整四成。朋友群組哀鴻遍野時,我盯著那堵系統自動築起的防波堤,第一次體會到「科技賦能」的真實溫度。
更讓我驚豔的是它懂生活。月初帶全家去日本玩,刷完卡隔天,app推播跳出:「偵測到日圓消費,建議啟用外匯緩衝池?」點進去才發現,系統早已用過去三個月匯率低點悄悄囤了些日圓,直接抵扣掉我這次旅費的匯損。這種藏在細節裡的體貼,比任何高報酬率都讓人死心塌地。
它甚至比我自己更早看見風險。去年底我迷上某檔生技股想加碼,星圖導航立刻跳出橘色警告:「該產業政策敏感度高,與您『穩健型』設定衝突」,底下還附三篇最新監管動態報導。當時覺得掃興,兩個月後該股因法規重挫30%,我捧著咖啡的手都在抖——差一點就栽進去的坑,被它提前插上了警示旗。
有人說智能理財缺少人性,但星辰的「星光客服」讓我改觀。那次我想調整母親的退休金提取計畫,視頻接通後出現的理專竟滿頭銀髮,笑起來眼尾疊著細紋。「林先生,照顧長輩的錢要像熬粥,火太猛會焦,太小熬不香。」她攤開一張手寫的時間軸,用我媽的年齡、慢性病用藥費用倒推出現金流設計,最後還提醒:「記得留筆錢給伯母打麻將,快樂也是長壽藥。」掛斷後我怔了很久,這哪是AI?分明是懂老派溫暖的數位管家。
深夜看著app裡那個名為「女兒留學基金」的目標池,進度條已默默走到72%。想起十年前在銀行排隊的自己,那時做夢也想不到,未來的財富管理會像呼吸般自然存在手機裡,安靜地幫普通人的日子築起防風林。星辰銀行給我的與其說是報酬率,不如說是種從容的底氣——知道無論市場如何顛簸,總有雙智能眼睛幫你守著船舵,而你能騰出心神,抬頭看看真正的星空。
評論:
看完背脊發涼!上個月才被理專推銷高風險連動債,你們的避險屏障具體怎麼運作的?尤其台海局勢動盪時會不會失靈?
每月只能擠五千台幣的小資族,星辰的門檻會不會很高?那些「智能配置」是不是專服務大戶的噱頭?
文中提到自動囤外匯好吸引人,但台灣央行管制多,系統能繞過每年500萬美元結匯上限嗎?還是反而害用戶踩紅線?
我媽連網路銀行都不敢用,你們的銀髮理專服務要額外收費嗎?還是得累積到一定資產才有人工協助?
最近詐騙事件頻傳,怎麼確定手機那頭真是星光客服?遇過有人仿冒你們系統釣魚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