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幫朋友看房,聽到仲介一句話特別扎心:「信用分數不夠的客人,我們連帶看都戰戰兢兢。」這讓我想起十年前剛出社會的自己,那時為了辦張信用卡,被銀行打槍三次的窘境。信用評分這東西啊,平時感覺不到存在,等到要貸款買房、創業融資時,它就像空氣突然稀薄般讓人窒息。
上個月和銀行信審部老友喝茶,他翻出某個案子的聯徵報告搖頭:「年輕人每月準時繳卡費,但信用額度用到快爆表,分數比欠費三個月的還低。」原來信用評分不是按時繳錢就好,背後有套精密演算法在運作。聯徵中心的JCT評分模型裡,信用長度佔15%、新申貸行為佔10%,最關鍵的「還款行為」和「負債程度」各佔35%和25%,剩下15%看信用型態組合。
我見過最冤的案例是位科技業主管。他習慣把閒錢全轉到高利活存,繳卡費前才從外幣帳戶換匯轉帳。有次出差遇颱風航班取消,遲繳三天就被扣78分。銀行朋友苦笑著說:「系統只看繳款紀錄那欄有沒有『0』,颱風不會出現在演算法裡。」後來我教他設定約定帳戶自動扣款,在常用帳戶留兩萬週轉金,半年後分數回彈92分。
多數人不知道信用額度使用率是頭號殺手。那位被扣分的主管月薪15萬,信用卡總額度卻只有20萬。當他出國刷機票酒店刷掉18萬,使用率衝破90%,分數直接跳水。後來我讓他辦了張附卡給太太,把主卡額度拉到80萬,再申請兩張常用卡調高額度。三個月後使用率降到15%,光這項就讓評分跳升120點。
去年幫開咖啡廳的小雅處理貸款時發現更隱形的陷阱。她為省利息借了五筆小額信貸,每筆十萬分五年攤還。雖然都準時繳款,但信審主管點出關鍵:「聯徵看到五個循環信用帳戶,會判定你長期處在資金緊繃狀態。」後來我們用房屋增貸整合債務,把五筆變一筆抵押貸款,三個月後她的信用評分從562跳到723。
最近發現個快速養信用妙招,適合信用小白。在郵局開個「三年期零存整付」儲蓄險,月繳三千也好,重點是讓金融機構看到規律儲蓄紀錄。搭配電信小額代繳和超商卡自動儲值,三個月就能建立基本信用軌跡。我表弟用這招,首張信用卡核卡額度就有八萬,比他哥工作兩年的額度還高。
有位客戶阿明讓我印象深刻。四年前他因公司倒閉背債,聯徵註記滿江紅。我們從超商代收繳款開始,每月固定用同張金融卡刷五次以上小額消費。養了半年後申請預付型信用卡,刻意在加油站每次加三百元分次刷。兩年後他成功辦到擔保信用卡,去年買機車全額貸過件時,他傳訊說:「信用重建比考大學還難,但值得。」
上週陪女兒看《信用經濟學》紀錄片,有幕拍徵信機房閃爍的綠光。那些光點都是正在被運算的人生,有人因繳不出癌症藥費亮紅燈,有人因百元停車費逾期變黃燈。走出影院時女兒問:「如果分數能買賣,窮人是不是永遠翻不了身?」我握緊她的手沒說話,但心裡清楚:真正的信用不在聯徵報告裡,在每次跌倒後咬牙準時還款的那個身影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