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經過永旺超市,收銀台前幾個遊客拿著計算機猛按,原來在算刷卡還是付現划算。這種場景太熟悉了,想起自己幾年前在東京血拼,也吃過匯率的悶虧。香港作為金融樞紐,銀行林立,永亨的匯率究竟有沒有競爭力?即時查匯怎麼用才不吃虧?這篇不是官方宣傳,純粹是我這個換匯老手踩過幾次坑後,摸爬滾打總結的實戰心得。
匯率這玩意,不是看廣告牌上那個大字就完事的。永亨網站或APP上的「參考匯率」常讓人誤會,以為走進分行就能用那個價錢換到外幣。真正要盯的是「電匯買入/賣出價」(TT Rate),這才是現鈔換匯的基準,通常比參考匯率差一截。我習慣在永亨網銀的「外匯服務」專區找,點進去「即時匯率報價」,選「外幣現鈔」,幣別、金額輸進去,系統立刻跳出精準的買入賣出價,這數字才作準。別懶,出門換錢前花兩分鐘查,比到櫃檯才發現匯率變了划算。
省錢關鍵藏在「優惠時段」和「換匯門檻」。永亨不常大張旗鼓宣傳,但非繁忙時段(像平日上午開門頭一小時或午飯後)去指定分行換匯,常有驚喜。上個月幫女兒匯澳洲學費,趁週二早上去中環分行,意外碰上日圓現鈔賣出價額外減5點子,當下換十萬日圓,硬是比下午的牌價省了百多港幣。還有,單次換匯金額夠大(通常等值兩萬港幣以上),別害羞,直接問櫃員有沒有「大額議價空間」,特別是換冷門幣或市場波動小時,有機會談到更好的價。
最容易被坑的是「手續費」這隻隱形怪獸。永亨收現鈔手續費嗎?答案很狡猾:表面免收,但成本早灌進匯率差價裡!舉個實例,那天在銅鑼灣分行,美金參考匯率賣出價7.82,但實際現鈔賣出價跳到7.87。這0.05的差額就是隱形成本。更狠的是,若拿其他銀行的外幣現鈔去永亨存,就算同是美金,也可能被收「非本行票據處理費」或折算匯損,一來一回可能不見2-3%。我的笨辦法?同家銀行取現、同家銀行存回,盡量減少「跨行摩擦」。
科技確實讓換匯聰明點。永亨網銀的「到價提示」功能我設了好幾個,像日圓兌港幣跌穿5.1、英鎊穿9.5就自動響警報。有次凌晨收到通知,立刻起身用網銀預約隔天換匯,鎖住低位匯率。但提醒一句,網銀換匯選「外幣賬戶」匯率最靚,但換到的是數字,要提現鈔?得再跑分行,且部分小幣種未必有庫存。真急需現金,不如直接查APP「外幣現鈔庫存」功能,瞄準有貨的分行再去,省得白跑。
外匯市場比海鮮價還飄忽,颱風天都可能因國際資金避險而波動。去年歐元急跌那週,我觀察到永亨的現鈔賣出價調整比大型匯商慢半拍,立刻衝去換了旅行用的歐元。小銀行有小銀行的遲鈍優勢!但反過來,市場劇烈震盪時(像戰爭消息突發),永亨可能暫停部分幣種現鈔服務自保。所以,別把雞蛋放同個籃子,永亨查價、本地找換店比價(如堅成、牛記)、線上平台如Wise或Revolut備用,三線並行最穩妥。
匯率沒有永遠的王者。永亨的優勢在於分行網絡尚可,尤其新界區,且非主流幣種(如泰銖、紐元)庫存有時比大行充足。但真要說「最抵」,它未必場場贏。我的終極心法是:小額應急找永亨現鈔,大額匯款用永亨網銀鎖TT Rate,超精打細算時寧可花時間跑一趟可靠的本地找換店。換匯像打游擊,情報(即時匯率)和彈性(多管道比較)才是硬道理。下次掏錢包前,記得呼吸一下,查一查,省下的錢夠你多吃一碗雲吞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