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陪家裡長輩跑銀行辦定存,才發現渣打這波優惠在街坊鄰居間傳得火熱。上個月幫阿嬤整理抽屜,翻出幾張泛黃的定存單,她邊嘆氣邊說現在利息連茶葉蛋都買不起幾顆。這話倒讓我認真研究起市面上的高息方案,特別是渣打近期主打的「限時加碼」,實際跑完分行後,有些門道還真得親身踩過才懂。
踏進分行那天下著毛毛雨,理專遞來的熱茶還沒涼,她已經俐落地圈出DM上幾個關鍵數字:「三個月年息3.8%」確實醒目,但角落那行「新資金最低十萬台幣起」的灰字小得差點忽略。最意外的是櫃檯大哥私下提點:「如果從他行匯入,記得備註欄寫『轉定存專用』,系統才抓得到新資金資格。」這種實戰細節,冷冰冰的網頁公告可不會告訴你。
回家把各家方案攤在餐桌比較,發現渣打的甜頭藏在階梯式設計裡。三個月後若續存,利率雖降到2.3%,但能搭配「滾存免申請」的懶人設定。不過阿嬤聽完直搖頭:「兩年後才給的0.1%加碼紅利?我這把年紀更看重眼前啦!」這話點醒我:高息招牌背後,其實是銀行對資金停留時間的精算。
特別要提防的是解約陷阱。理專示範試算表時,手指快速滑過某欄:「提前解約利息打八折哦!」我追問才知,若存百萬滿兩個月急用錢,利息竟只剩約1,600台幣,比活存還慘。隔壁陳太太上個月就吃過悶虧,她原以為跟過去一樣扣幾天利息,結果幾乎被砍掉重練。
比起單純比較數字,我更在意資金靈活度。渣打允許部分解約算是優點,但每次需親臨分行蓋章。理專看我皺眉,突然壓低聲音說:「其實網銀有隱藏版功能⋯」原來設定自動轉存當天,手機APP能中途抽單,省去跑銀行的麻煩。這種業內才知道的小技巧,比官網宣傳實在多了。
經過反覆試算,最終幫阿嬤拆成三筆資金:短期要用的放三個期吃高息,醫療預備金存一年期平衡收益,剩餘的擺在他行機動利率帳戶。看著她瞇眼簽單的背影突然感慨,這些數字遊戲對長輩而言,何嘗不是種安全感投資?
離開前理專送我到門口,苦笑著透露:「這波優惠專案代號叫『捕蚊燈』。」細想還真貼切——用短期高息吸引資金飛撲,再靠長期綁約慢慢消化。下次見到閃亮亮的利率看板,或許該先問自己:你願意當那隻被黏住的蚊子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