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幫朋友搞保險,聽他抱怨才知有多荒謬:同一位三十歲男性,找三家業務員問醫療險,報價竟能差到快兩倍。朋友苦笑:「原來『燕梳』(insurance音譯)真係玩數字魔術,睇你撞到神仙定騙徒。」這讓我想起巷口麵攤阿伯的名言:「買保險像吃麵,有人被當肥羊切,有人吃到真材實料。」
為什麼報價能差這麼多?上個月我約了三位資深核保人喝茶,聊到深夜才挖出真相。陳哥在業界二十年,他點菸的手勢像在解剖保單:「保費高低就像剝洋蔥,最外層是年齡性別,第二層是健康告知,核心藏著魔鬼細節。」他舉例:同樣寫「曾住院」,有人只填三年前盲腸炎開刀,卻漏掉去年憂鬱症門診紀錄——這在A公司可能加費30%,B公司直接拒保,C公司業務員搞不好睜隻眼閉隻眼。
比價絕非填個表就完事。我試過深夜用七家比價網站,跳出最低價那張點開細看,發現「實支實付病房費」竟限縮在公立醫院。更別說那些藏在條款附註的小字:「重大疾病」定義少寫兩種、「意外燒燙傷」理賠門檻高一截。後來我自創「三明治比價法」:先官網自助試算打底,再拿三份業務員方案交叉比對,最後用Finfo或Goodins這類第三方工具驗屍般掃描條款。上週幫小姨子省下四成保費,關鍵就是發現某公司對女性特定癌症有隱形折扣。
最痛的血淚教訓來自阿宏。他去年貪便宜買了張號稱「全台最平」意外險,車禍骨折要理賠時,保險公司翻出條款中「須符合勞保失能標準第11級」才賠。阿宏罵髒話的模樣我至今記得:「X!誰會知道骨折幾公分算第11級?」這種陷阱藏在三個地方:理賠啟動條件、除外責任的灰色地帶、還有免責期天數的魔鬼。有次我翻到某防癌險條款,發現「初次罹癌」定義竟排除零期癌——這對甲狀腺癌患者簡直是挖坑。
最近在論壇看到有人炫耀買到市場六折保單,底下留言狂求業務員電話。我私訊問細節才嚇出冷汗:原來是透過地下保經買境外保單,號稱免體檢又便宜。想起金管會去年公佈的數據,這類「幽靈保單」糾紛暴增七成,有人繳十年才發現簽的是投資型保單,帳戶價值被啃光。省下的保費可能還不夠付律師費,更別說那些沒保障的空虛歲月。
上個月陪母親回診,隔壁座阿婆握著保單發抖。她子宮肌瘤手術被拒賠,因健康告知漏寫二十年前的膽結石。看著她灰白頭髮,我突然懂保險的精髓從來不是「最平」,而是「剛好接住墜落的你」。就像母親常叨唸:「買鞋要合腳,買保險要合命。」那些深夜比價省下的銅板,終究要化為風雨來時頭頂那把傘。
評論:
「三明治比價法」超實用!上週照著步驟跑,發現某醫療險的門診手術限額藏得超深,差點被業務員話術唬過去
求問疫苗險比價技巧?最近各家都推但條款好亂,打BNT後心肌炎到底哪家賠得乾脆?
文中提到境外保單風險根本是我爸現況!他買的香港儲蓄險年化號稱5%,但匯損加管理費早吃掉收益,還不敢跟家人說
條款陷阱那段看得背脊發涼去年車禍理賠就被刁難過,保險公司硬拗我「未立即報案」拒賠,原來他們最愛玩文字遊戲
阿婆那段戳中淚點!我媽也因忘記告知三十年前肺結核,乳癌理賠被扣三成。長輩的健康告知真的要陪著逐項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