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陪朋友跑完白表居屋第二市場的流程,站在房委會門口等簽約時,他捏著那疊厚厚的文件苦笑:「早知當年搏命考公務員啦,抽居屋邊使咁迂迴。」這句話我記到現在。白表市場確實像一道暗門,外面看模糊不清,摸進去才發現有路可走,只是階梯陡了點。
白表資格像個精密篩網,網眼大小年年微調。今年單人申請月入上限仍卡在$33,000,但家庭計算有魔鬼細節——雙職夫婦若各自月薪$32,000,加總超標$1,000即出局。更弔詭的是「家庭」定義:離婚後子女歸你撫養,前配偶年薪百萬都與你無關;但若與年邁父母同住,他們退休金超額照樣拖垮申請。我見過夫婦為資格暫時分戶籍,也聽過情侶「策略性不結婚」,政策逼人鑽漏洞的荒誕劇天天上演。
取得白表資格只是起點。當你握著那張許可證衝進第二市場,才發現戰場剛開始。這裡的遊戲規則叫「自由議價」,但自由得令人心慌。去年在鑽石山瓊軒苑遇過一宗經典案例:業主開價580萬,買家砍到550萬握手成交,簽約前兩天突然殺出另一個白表買家加價到570萬現金交易。沒有臨約保障的口頭承諾,在真金白銀前薄過一張影印紙。
補地價是第二市場最兇險的暗礁。房委會估價永遠是個謎,我親眼見同幢同面積單位,低層補地價竟比高層貴15%。更可怕的是時差陷阱:當你耗時三個月談妥價錢,房委會重估的補價可能暴漲。有個慘痛案例發生在沙田愉翠苑,買家簽臨約後補價飆升47萬,斡旋到最後業主寧可賠訂金給地產代理也要退場。這筆錢該不該先押給業主「鎖死補價差額」,成了心理博弈的籌碼。
律師樓簽正式買賣合約那日才是真正的鬼門關。別以為驗樓只是走過場,第二市場的單位隨時藏著廿年積累的「驚喜」。朋友在黃大仙下邨驗出廁所糞管被前業主違規改道,糞水滲進下層天花板;另有人在粉嶺祥華邨發現客廳主力牆被鑿穿藏冷氣喉。最狠一招是業主交吉前「忘記」拆走閣樓僭建,新業主接屋後收到屋宇署清拆令,三十萬裝修費瞬間蒸發。
走完這趟煉獄路,站在新居陽台抽第一根煙時,你會突然看懂香港樓市的荒謬。白表市場像個殘酷濾鏡,照出中產階級在夾縫求生的扭曲身影。那些為省佣金屬意找無牌代理的、為壓價專挑凶宅隔壁單位的、甚至假結婚搏家庭名額的魔幻現實,每天都在公屋走廊陰暗處滋長。這道暗門背後沒有童話,只有無數螻蟻用尊當換磚頭的史詩。
評論:
睇到補地價時段個案例真係心寒,想問如果簽臨約時寫明「若補價差額超過X%可由買方取消交易」,法律上係咪有保障?
文中講離婚後申請唔計前配偶收入,但係咪要出示法庭子女撫養令正本?定係宣誓書都得?
驗樓部分好有共鳴!上個月睇中富亨邨單位,專登帶夜視鏡照天花,果然發現廁所有大面積水漬,慳返廿萬裝修
好奇點解無人講居屋第二市場按揭陷阱?我批唔到九成按揭就係因為銀行話單位樓齡過廿五年,焗住撻訂
如果申請時家庭人數係四人,買樓前有成員移民減至三人,會唔會影響已批白表資格?驚畀房委會追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