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接到老友電話,聲音像被砂紙磨過:「公司撐不住了,該找破產受託人嗎?」他顫抖的語氣像懸在峭壁邊的繩索。十年前我親眼見證一間老字號食品廠崩塌,受託人進場時,老闆緊握廠房鑰匙的指節發白,那種窒息感至今難忘。破產受託人這角色,往往是企業主人生最黑暗時刻的掌燈者,也可能是債權人拿回血汗錢的最後希望。
多數人以為受託人只是清算資產的會計師,這誤解深得可怕。去年某科技公司破產案裡,受託人從伺服器殘骸中挖出創始人私挪資金的加密錢包,追回三千萬;另一樁餐飲集團案,受託人硬是讓房東吞回漲租合約,保住七十個員工生計。他們像手術檯上的主刀醫師,刀鋒劃開企業腐肉時,還得精準避開尚存生機的血管。
真正的頂尖受託人,辦公室抽屜裡總藏著幾本「暗帳」。不是真帳本,是他們用十年經驗淬鍊出的生存法則:當債權人舉牌抗議時,如何從尖叫聲裡聽出真正關鍵訴求;當債務人試圖藏匿海外資產,該從哪封電子郵件的稱謂語病嗅出端倪。我曾見識某大所合夥人,光看供應商名單裡某間空殼公司註冊日期,就斷定老闆用兒子生日當密碼,果真破解瑞士銀行保險箱。
選擇受託人像選戰地醫生,光看執照編號絕對不夠。三年前有間傳產老闆王先生,被某事務所「收費全行最低」的廣告吸引,結果受託人放任廠房設備被賤賣,事後才發現該事務所與收購方有裙帶關係。真正該盯緊的是「戰績」:他經手過幾件同產業案件?能否說出你行業的關鍵成本結構?談判時敢不敢對最大債權銀行拍桌?
最致命的誤區是「越快清算越好」。優質受託人像老茶師,懂得控制火候。有間跨境電商破產時,受託人刻意延後拍賣伺服器,用兩個月備份客戶數據轉售競爭對手,最終清償率從三成拉到六成。當對方遞給你制式流程表時,問他:「如果給你七十二小時,你能從這堆爛帳裡榨出什麼意外價值?」
簽約那紙委任書,條款比離婚協議更需字字計較。注意「資產處分權限」是否設上限,曾有小公司破產,受託人未經同意就把老闆祖傳地皮併入清算;看清「異議處理機制」,別讓自己淪為橡皮圖章。某個慘痛案例是,受託人條款藏著「可自行聘請關聯顧問」,結果光親友律師費就吃掉三成資產。
破產海嘯襲來時,受託人是站在你與滅頂之間的那堵牆。牆的厚度取決於他過往扛住的風浪,而非辦公室牆上的證書數量。下決定前,去破產法院旁聽一場他的庭訊,看他如何在法官蹙眉時,用三句話把錯綜債權關係說得如童話簡單。真正的強者,能把絕望的算帳現場,扭轉成各方奪回尊嚴的談判桌。
評論:
看完背脊發涼上個月委託的事務所正好提到「標準化流程」,該不會是地雷?怎麼試探他們真實能耐?
文中提到追加密錢包案例,如果債務人把比特幣轉到冷錢包又「忘記」密碼,受託人真有辦法破解?
作為小債權人,怎麼判斷受託人是認真追資產,還是只想快點結案分佣金?去年被倒三百萬只拿回一成
好奇受託人遇到前老闆藏資產時,那些遊走灰色地帶的調查手法,真不會觸法嗎?
如果主要債權銀行推薦特定受託人,該接受還是另找?怕拒絕會影響債務協商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