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在廚房打轉久了,才發現以前浪費了多少食物。米缸底結塊的陳米、冷凍庫深處變成「化石」的肉塊、冰箱蔬果盒裡爛了一半的洋蔥⋯⋯這些都是錢,更是土地與人力的心血。後來我痛定思痛,開始摸索一套管理家中糧食的法子,意外發現,一張薄薄的「糧單」,竟能讓冰箱和荷包都鬆了口氣。
糧單不是採買清單。它更像一份庫存地圖,記錄著「家裡有什麼」「藏在哪裡」「何時會陣亡」。以前我總憑記憶,結果常發生買了重複的調味料,或讓新鮮香菜在抽屜角落默默枯萎的慘劇。現在,我把糧食依儲存位置分成幾大區:常溫乾貨櫃、冷藏庫、冷凍層、蔬果保鮮盒,每區用一張A4紙,簡單畫格子手寫紀錄。
關鍵在「動態更新」。這不是月結報告,是每天進出廚房的隨手筆記。早上打開冰箱拿牛奶,順眼瞄到架上的豆腐盒,瞥見賞味期限是後天,順手就在冷藏區的糧單豆腐欄位旁,用紅筆加個小小的「後」字。晚餐用掉最後半包冷凍毛豆,立刻在冷凍區那欄劃掉它。這動作只需三秒,習慣後像呼吸一樣自然。
糧單格式極簡就好。我試過花俏的表格和APP,最後回歸最樸素的紙筆。手寫的過程有種奇妙的儀式感,筆尖劃過紙張的觸感,比螢幕點擊更能加深記憶。欄位只留四項:品項名稱、數量(或重量)、購入/開封日期、最佳賞味期。日期寫法統一用「月/日」,像「6/15」,一目了然。數量也不必斤斤計較,「半包」、「1罐」、「約3把」這種概略描述反而更實用。
位置標示是靈魂。光寫「冷凍毛豆」不夠,得註明「左上抽屜」。當初貪便宜買了五公斤裝的麵粉,分裝到三個密封罐,就在乾貨區糧單上寫:「高筋麵粉 透明方罐 (櫃子右二)」、「中筋麵粉 藍蓋圓罐 (櫃子左一)」。下次做麵包時,不用翻箱倒櫃,直奔目標。
「賞味期限」是重點標註區。我不用複雜的顏色標籤,只靠一支紅筆。距離期限三天內的品項,在品名旁畫個小圈;過期或當天必須處理的,直接打個大叉。每週清理冰箱前,先掃一眼糧單上的紅圈紅叉,該煮的、該丟的,心裡立刻有譜。這招救回無數差點被遺忘的優格、開封的醬料和櫃子深處的雜糧包。
糧單還治好了我的「恐慌性囤貨症」。颱風天前衝賣場,以前總會失心瘋多抓兩包米、三罐罐頭。現在出門前,先拍下手機裡的糧單存檔。瞄一眼乾貨區,發現還有兩包未開封的義大利麵、三罐鮪魚罐頭,心裡立刻踏實,只補一包新鮮葉菜就好。那份紙上的「安全感」,比塞滿的儲藏櫃更真實。
更棒的是,它讓烹飪變得更靈活。週三晚上不知道煮什麼?攤開糧單,冷藏區有快過期的板豆腐和半包鴻喜菇,冷凍有蝦仁,乾貨櫃有味噌。十分鐘後,味噌豆腐菇菇蝦仁湯就在爐上滾了。食材在期限前被好好運用,那種物盡其用的滿足感,比吃進嘴裡還香甜。
這張皺巴巴、沾了點油漬的手寫糧單,如今是我家廚房最不起眼卻最強大的工具。它不談大道理,只安靜地提醒:每一粒米、每一葉菜,都值得被好好看見,好好對待。當你知道自己擁有什麼,才能真正擁有「剛剛好」的生活。
評論:
「位置標示」真的太關鍵!以前常發生買了兩罐一模一樣的咖哩塊,只因為一罐被收到櫃子深處忘了,糧單寫清楚位置後就沒再發生過了。
手寫真的比APP好用嗎?我試過好幾個食物管理的應用程式,最後都懶得更新,感覺紙本隨手寫好像更直覺?
請問冷凍庫的食材賞味期怎麼抓比較準?像冷凍蔬菜或肉類,包裝上的保存期限都寫很長,但實際風味會變吧?
超有同感「恐慌性囤貨」那段!尤其是泡麵跟罐頭,看到特價不搬兩手回家就覺得虧,結果放到忘記糧單的紅圈圈真的會逼人面對現實。
看完立刻翻出筆記本!不過想問,如果家庭成員多、食材流動快,會不會更新糧單變得很花時間?怕自己三分鐘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