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雷雨剛停的台北街頭,咖啡館玻璃窗凝著水珠。鄰座戴鴨舌帽的阿伯突然推來半塊核桃糕:「少年仔,看你在查股價,莫急啊。」他翻出磨損的皮夾,裡頭夾著三十年前台塑除權息的泛黃紙片,油墨暈染的數字旁有手寫註記:「存股如種樹,莫問風雨。」
當年他當泥水工,日領八百就扣三百買零股。有回大盤崩跌兩成,工頭笑他傻:「不如去萬華玩兩把。」他卻蹲在工地角落啃便當,把加菜錢換成跌進淨值的金融股。如今那疊配息通知單,比他砌過的任何磚牆都厚實。
新手常栽進幾個迷思:以為看財經節目喊盤就能致富,或是把股市當賭場追漲殺跌。記得2008年金融海嘯時,證券行電視牆整片慘綠,穿汗衫的老翁卻悠哉泡茶。他指著跌停的中鋼說:「這棵樹我澆了二十年,颱風天更要撒肥。」後來中鋼連七年填息,當年撿的便宜股如今股息率逾8%。
真正賺錢的策略往往樸素得讓人犯困。首要鐵律是只用閒錢投資——那筆忘了也不影響生計的錢。我認識的早餐店老闆娘,二十年來每天收攤後,固定把五百元銅板投進零股帳戶,去年用累積的鴻海股票付清兒子學貸。
別被「高勝率短線戰法」迷惑。試算看看:當沖平均獲利三千,但手續費加稅就扣掉兩千二,更別提熬夜盯盤折損的健康。反倒是退休教師老陳的方法值得學:他把資金切成十二等分,每月固定日期買進ETF,大盤跌超5%就動用預備金加碼。去年台股震盪劇烈,他反在低點累積更多單位數。
選股不必追求刺激。打開存摺簿,你會發現真正貢獻收益的,往往是那幾檔牛皮股。就像我書架上那罐養了十年的紅茶菌,每天靜靜發酵,某天突然溢出整罐醇香。台積電過去十年配息增長率達12.6%,若在2013年投入百萬,現在光年領股息就超過當初本金。
最後送新手三帖護心方:一是定期定額自動扣款,避免人性追高殺低;二是持股比例隨年齡調整,三十歲可七成股票,五十歲降至五成;三是建立「絕望清單」,把看好的股票設好買入價,跌到目標就機械化執行。去年大盤破萬三時,我的清單自動吃進被錯殺的傳產股,如今帳面浮盈三成。
走出咖啡館時,阿伯塞給我一張便條,上面是毛筆寫的「慢富」二字。雨後陽光穿過雲層,照在對街證券行的跑馬燈上,紅綠數字跳動如人生呼吸。財富從來不是暴漲的K線,而是時間熬煮的茶湯——你總要等茶葉舒展,等水溫恰好,等那個從容舉杯的自己。
評論:
阿伯那句「存股如種樹」莫名戳中我,但請問定期定額該選個股還是ETF?最近0050跟高股息ETF好難抉擇
去年跟風買AI概念股套在山頂,現在虧30%該停損還是攤平?夜夜失眠啊
作者提到零股投資真及時!剛出社會薪水三萬,每月拿三千買零股五年後真的能見效嗎?
強烈認同閒錢投資!之前把結婚基金壓進去,下跌時跟未婚妻吵架吵到快分手
老實說看完還是怕現在大盤萬八存股會不會是找死?有沒有判斷進場時機的具體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