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十年前,我第一次踏入股市時,腦袋一片空白,就像站在迷宮入口,手裡拿著地圖卻看不懂符號。那時,我買了人生第一支股票,純粹因為朋友推薦,結果三個月後虧了快一半本金,那種挫敗感至今難忘。從那時起,我開始鑽研選股這門藝術,發現它不只是數字遊戲,更像是解讀企業靈魂的旅程——新手入門,最怕的就是盲目跟風,你得先學會看懂公司的故事。
談到選股策略,基本面分析絕對是基石,這就像挖礦前先檢查地質報告。我會從財報下手,重點看營收成長率和負債比率,舉個例子,去年我研究一家半導體公司,發現它的自由現金流連續三年增長,這代表有實力應對市場波動,結果股價在低谷時買進,後來翻了一倍。新手別貪心,先挑穩定產業,像消費必需品或醫療,避開高風險的科技新創,因為財報數字會說話——利潤率低於行業平均?那可能是警訊。
技術面分析呢,它像天氣預報,幫你判斷進出場時機。我最常用移動平均線和相對強弱指標,簡單說,當短期均線穿越長期均線,就是買入信號。去年台股大盤震盪時,我靠這個抓到一支金融股的起漲點,關鍵在於別過度依賴圖表,要結合新聞事件,比如政策變動或財報發布。新手練習時,從小額開始,用模擬交易App試水溫,累積實戰手感比理論更重要。
實戰技巧上,風險管理才是真功夫。我設定每筆交易不超過總資金5%,停損點固定在進場價的10%以下——聽起來保守,但2018年股災時,這習慣救了我。心態更要穩,市場恐慌時別急著逃,像2020年疫情爆發,我反而加碼優質股,事後證明是轉機。新手切記,投資是馬拉松,不是短跑;每月檢視持股,汰弱留強,慢慢你會找到自己的節奏。
最後,股市沒有速成班,持續學習才是王道。多讀財經書籍,參加投資社群討論,或跟有經驗的朋友請教。記住,犯錯是過程,我早年也踩過地雷股,但那些教訓讓我更懂敬畏市場。現在回頭看,選股不只是賺錢工具,它教會我耐心與紀律——這份禮物,比任何報酬都珍貴。
評論:
基本面分析中,自由現金流怎麼計算?新手看財報時,有哪些常見陷阱要避開?
移動平均線的參數設定,短期和長期通常用幾天?實戰時,如果指標衝突該優先參考哪個?
停損點設10%會不會太保守?我試過但常被洗出場,有沒有更彈性的方法?
文章提到2020年疫情加碼,當時你選了哪些產業?現在回顧,策略需要調整嗎?
新手資金少,該聚焦台股還是美股?長期持有vs短線操作,哪個更適合入門者累積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