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翻著朋友剛傳來的醫療帳單,胃突然揪了一下。他躺在單人房裡打標靶藥,健保給付外的自費項目密密麻麻列了兩頁。這種故事在台灣太常見了,健保是我們的驕傲,但當重病來襲,那些藏在診斷書背後的數字,往往比病名更令人窒息。
自願性醫保像把隱形傘,平時嫌它礙事,暴雨時才懂珍貴。和終身醫療險不同,它專攻健保不願接的燙手山芋:新型癌症療法、特殊材料、昂貴門診手術。曾在保險公司核保部門看過太多案例,有人靠自願醫保領到三百萬標靶藥理賠,也有人因投保前忽略「既往症」條款,拿著保單卻得咬牙賣房。
挑選時別被DM上的「保證續保」迷惑。某家知名保單條款夾著一行小字:「本公司保留調整費率權利」,第二年保費直接跳漲40%。真正該盯緊的是「理賠限額計算方式」:年度總額制可能讓你第七次化療就斷炊,而分項限額制雖然貴些,至少每項治療都有獨立資金池。
三十五歲是個微妙分水嶺。幫姪女試算過,二十五歲女性月繳千元有找,十年後同張保單直接翻倍。更殘酷的是,五十歲後體檢紅字多兩項,除外責任就可能多三條。見過最痛心的案例是四十八歲老師放棄投保,隔年乳癌確診,光雙標靶治療就燒光她準備退休的積蓄。
別被「終身型」迷昏頭。自願醫保最大價值在轉嫁「現在」的醫療科技風險,三十年後的手術方式誰說得準?定期險搭配實支實付反而靈活。最近幫母親調整保單,把二十年繳費的終身險轉成定期險+自負額附加條款,省下的保費夠支付五次質子治療自費差額。
核保是場誠實遊戲。去年客戶因二十年前的甲狀腺結節未告知,理賠時被追扣三年給付金。保險公司調病歷的狠勁超乎想像,從區域醫院到巷口診所都不放過。但誠實不代表吃虧,曾協助客戶帶著完整病歷談判,最後爭取到「除外甲狀腺相關疾病」但其他項目全保的條件。
保單生效後別塞進抽屜。每兩年該做「保單健檢」,當健保DRGs制度修改或新型達文西手術納入給付時,就是調整保障的黃金時刻。抽掉重複保障,把預算加在不斷上漲的雜費項目,這比盲目加買更重要。
醫療險最諷刺之處,在於買時總嫌貴,賠時總嫌少。但真正該計較的不是保費數字,而是當主治醫師問「有自費藥要不要用」時,你敢不敢看家人的眼睛說「用最好的」。
評論:
看完背脊發涼上個月才把自願醫保降級,明天立刻調回來
請問B型肝炎帶原但肝功能正常,真的完全買不到嗎?
分項限額制年繳貴七千多,值得嗎?在猶豫要不要換
公司團保已經有五百萬醫療額度,還需要加買自願型?
作者提到五十歲門檻,家母五十三歲三高但控制良好,有推薦核保較寬鬆的保單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