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進豐澤電器,冷氣混著新塑料的氣味撲面而來。櫃檯前一位媽媽握著手機,眉頭緊鎖盯著螢幕上某張信用卡的優惠條款。「線上申請首刷禮三千?但每月要刷滿八千才有額外回饋」她喃喃自語,指尖在計算機上飛快跳動。這畫面太熟悉了,信用卡的數字遊戲,總是讓人又愛又恨。
豐澤這張新推的聯名卡,標榜「線上申辦享高額現金回饋」確實吸睛。但魔鬼從不在標題裡,而是蜷縮在合約書的第八頁小字。所謂「高額」,是首年特定通路衝到5%,聽著誘人吧?但當你真正想買那台標價三萬八的日製冰箱時,才發現「指定通路」排除了大家電專區,而「5%上限」僅到三千元封頂。這感覺像淋著毛毛雨等颱風,廣告的暴雨始終沒落在你的消費帳單上。
真正玩轉信用卡的老手,眼睛盯的是「無腦回饋」區塊。豐澤卡給的1.5%不限通路回饋金,反而像巷口那家永遠開著的滷味攤——不花俏,但半夜餓了總找得到。尤其當你在非豐澤的通路,例如繳保險費或加油時,這點滴累積的現金回饋,比限定檔期卻搶不到的優惠更讓人安心。我認識的張先生就是這樣,三年來靠著這1.5%默默攢下兩張東京來回機票錢。
不過最精明的操作藏在「疊加術」裡。上個月陪朋友買筆電,他先刷豐澤卡賺基礎回饋,再疊加銀行本身的週末購物3%活動,最後用電子支付綁定卡號再撈一筆點數。當櫃員報出總價四萬二時,他手機裡的計算機跳出「合計省下兩千一」的數字,嘴角那抹笑比冷氣還涼。信用卡的甜頭從來不是單吃,得像調雞尾酒那樣分層堆疊。
當然陷阱處處有。號稱免年費的背面,藏著「年刷十二次」的但書;新戶禮的行李箱很誘人,但限定要首月刷滿三萬才給。更別提自動分期零利率的誘餌,稍不留意就多背好幾期債務。去年有位陳小姐跟我分享,她為搶新戶刷禮硬湊了兩萬九消費,結果收到帳單才發現有筆八千元被排除在計算外,只因刷在非合作收單行。
看著錢包裡八張不同色澤的塑膠卡片,突然想起京都老舖的和菓子師傅。他們捏製羊羹時講究「見切」,在糖霜將融未融之際停手。信用卡優惠何嘗不是?當你開始糾結「再刷兩千就能衝到下一級回饋」時,那瞬間的貪念往往讓理性蒸發。真正省下的錢,從來不是帳面回饋的數字,而是克制住「為優惠而消費」的每一次心跳。
下次走進電器行前,不妨先翻開皮夾問自己:這張號稱高回饋的卡,究竟是幫我截流支出的水壩,還是誘我消費的漩渦?現金回饋的金額再高,也高不過你真正存下來的數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