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燈熄滅那刻,看著獸醫抱著還半昏沉的阿咪走出來,我心頭那塊大石才重重落下。絕育手術對貓咪健康至關重要,但術後那幾天,看著牠戴著滑稽頭套、走路搖搖晃晃的樣子,那份心疼與手足無措,我懂。這不只是個小手術,更是毛孩復原力與我們責任心的考驗。以下這些經驗,是我陪著家裡三隻貓度過恢復期後,一點一滴累積下來的真實心得,希望能幫你少走點彎路。
剛回家的頭二十四小時,簡直像在拆彈。麻醉藥效未退,牠們眼神迷茫,腳步虛浮得像喝醉酒。這時最關鍵是「安靜」與「保暖」。我通常會提前準備好一個鋪滿軟毯、低矮的紙箱(避免跳上跳下摔傷),放在家裡最安靜陰暗的角落,遠離其他寵物或小孩的嬉鬧。別急著餵食餵水!獸醫提醒過,麻醉會抑制喉嚨反射,強灌容易嗆入氣管引發肺炎。我會用棉花棒沾點溫水,輕輕濕潤牠的嘴唇和牙齦就好,等牠自己完全清醒、能穩穩抬頭了,再端上少量溫水試探意願。阿咪那次就是太心急,回家兩小時就給水,結果牠低頭喝水時差點一頭栽進水碗裡,嚇得我魂飛魄散。
「伊莉莎白圈」絕對是術後最偉大的發明,也是最讓貓主子恨得牙癢癢的東西。但請鐵了心讓牠戴好戴滿!貓舌頭上的倒刺像把小銼刀,舔一下縫線的殺傷力超乎想像。我家老二妞妞就是趁我半夜睡著,自己把頭套弄鬆舔了傷口,隔天一早縫線處紅腫滲液,又得跑一趟醫院清創。獸醫教我:選擇軟質、有彈性的頭套舒適度較高;確認頭套邊緣距離傷口至少兩指寬,貓彎腰也舔不到;每天檢查脖圍是否太緊(能輕鬆塞進兩根手指為宜)。如果貓實在抗拒到不吃不喝,可以跟獸醫討論是否改用手術服,但務必確保覆蓋完整,且貓不會掙脫。
傷口照顧是門細緻活。獸醫通常會開外用藥膏或噴劑,按時塗抹就好,千萬別自作聰明消毒。重點在「觀察」。每天撥開毛髮仔細看:縫線是否乾燥完整?周圍皮膚有無紅、腫、熱、痛或異常分泌物?輕輕觸摸傷口邊緣,應該是微溫或涼的,若明顯發燙就要警覺。正常癒合時,傷口可能略紅或微腫,但範圍不該擴大。我家老三的傷口在第三天邊緣出現一小圈淡黃色分泌物,趕緊拍照傳給獸醫,結果是正常組織液,虛驚一場。但寧可多問,也別錯過感染徵兆。
食慾不振是常見坎。麻醉藥和疼痛會影響胃口,別硬塞。我試過幾個有效法子:把平常的乾糧用溫水或無鹽雞湯稍微泡軟,香氣更誘人;拿出「秘密武器」—平時當獎勵的香噴噴主食罐,稍微加溫到接近體溫(約38度),香氣會更明顯;少量多餐,一次給一茶匙的量,放在手心或淺碟上,有時貓咪會願意舔食。若超過48小時完全拒食,或伴隨嘔吐、精神極差,別猶豫,立刻聯絡獸醫。
「止痛管理」常被低估,卻是動物福利的關鍵。貓是忍痛高手,牠們不會哭喊,但蜷縮不動、拒絕撫摸腹部、異常安靜或暴躁都可能是疼痛訊號。按時給予獸醫開的止痛藥非常重要,不僅減輕不適,更能讓貓願意進食、活動,促進恢復。千萬別用人用止痛藥(如普拿疼),對貓是劇毒!
術後一週是關鍵觀察期,但健康管理是長遠功課。絕育後新陳代謝率可能下降約20%,若放任牠吃,肥胖是遲早的事。我從術後第二週起,就開始精算每日熱量(可諮詢獸醫),改用定時定量餵食,取代任食制。挑選高蛋白、適中脂肪的優質飼料或主食罐,滿足營養同時控制體重。定期量體重很重要,我家固定每月一次,紀錄在小本子上,增減超過10%就要檢討飲食。另外,絕育母貓進入中老年後,泌尿道問題風險略增,我會在牠們常待的角落多放幾個水碗(有的貓偏好流動水,可考慮飲水機),並觀察排尿狀況。
看著阿咪拆線後生龍活虎地追著雷射紅點跑,那份安心感難以言喻。絕育後的細心照護,換來的是牠們未來十幾年更健康、更長久的陪伴。每一次輕柔地上藥、每一餐精心計算的份量,都是我們對這份生命契約的溫柔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