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公屋唔係簡單貼張紅紙喺門口就完事,尤其係香港公屋政策複雜,牽涉資格審查、補地價同市場波動,一步行錯隨時拖幾個月。我幫親戚處理過兩次公屋買賣,發現成個流程暗藏魔鬼細節,今日同大家拆解點樣避開地雷。
第一步永遠係查清「轉讓限制」。新落成公屋多數綁死十年禁售期,舊邨單位亦可能因維修工程凍結交易。試過有街坊簽完臨約先發現棟樓外牆翻新緊,白白賠訂金。直接打去1823房屋署熱線查冊最穩陣,講清楚屋邨名同單位編號,職員會話你知有冇交易鎖。記低檔案編號,日後補文件用得着。
補地價係最大難關,唔少人卡喺度。房署計價方式好刁鑽,除咗參考同區私樓成交價,仲會睇單位景觀同樓層。有個取巧位:如果單位有僭建物,記得在驗樓前拆清。上個月黃大仙有單成交,業主拆走窗台花架後,補價金額即刻少咗7%。
放盤策略要睇屋邨級數。市區靚邨好似彩虹邨呢類,委託地產代理好過自己搞,佢哋識得將廿年樓齡包裝成「懷舊特色戶」;偏遠邨就相反,Facebook地區群組放盤更有效,試過有屯門業主用「十分鐘行到輕鐵站」做賣點,三日搵到西環返工嘅買家。
簽臨約時要落「雙重防中伏條款」。白紙黑字寫明「須成功向房屋署申請補價後合約始生效」,再加多項「如銀行估價不足差額由買方承擔」。見過最慘案例係買家貸款批唔足,業主焗降價三十萬,皆因當初冇寫明條款。
過戶前記得約房署驗窗。新界某屋邨舊年有單交易衰喺度,驗窗主任發現窗鉸生鏽,業主臨時要搵師傅換零件,搞到遲咗十四日交樓賠罰息。醒目做法係預早兩星期約驗窗,淘寶買定符合BS標準嘅不鏽鋼窗鉸,二百蚊搞掂。
最後提大家:公屋成交週期普遍拖到四個月,期間樓市升跌隨時差層樓首期。最好設定「逃生機制」,例如簽文件時加注「若三個月內未完成交易,雙方可無條件解約」。舊年沙田有個業主就靠呢招避過跌市,樓價回落時佢及時甩身,三個月後重新放盤仲賣高咗價。
評論:
我阿媽留咗間石籬邨公屋,補價要百幾萬係咪正常?定係房署計錯數?
睇完先知連窗鉸都要換,想問驗窗標準邊度查得到?
自己放盤真係平過搵代理?我見美孚新邨有地產收1%佣話包搞補地價
如果買家突然話唔要,訂金點處理?有冇法律保障賣方?
文中講嘅逃生機制係咪即係「日落條款」?有冇範本可以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