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天窩在沙發刷購物網站,手指滑過最新款藍牙耳機時,突然想起上個月帳單——那筆在電商平台衝動下單的「限時特惠」,事後精算才驚覺,號稱10%回饋的信用卡,實際只拿回1.5%。這種痛,大概只有被回饋陷阱絆倒過的人才懂。
我翻開抽屜裡那疊塑膠貨幣,突然覺得它們像一群個性迥異的員工。有的專攻外送平台,刷滿三千送兩百像喝水;有的死守超市通路,連買把青菜都能攢點零頭;還有些表面光鮮亮麗的「高回饋神卡」,翻到背面小字才發現每月上限三百,刷超過等於做白工。這年頭,選對卡竟比選對伴侶還燒腦。
去年雙十一的血淚教訓至今難忘。當時看準某張卡喊出15%回饋,熬夜搶了兩萬多塊的家電。直到入帳那刻才發現,條款裡藏著「排除大型家電」的魔鬼。氣得我直接衝去銀行分行拍桌,櫃員苦笑著遞上放大鏡:「陳先生,條款第八頁第四行有寫⋯⋯」從此我學會把回饋規則當成懸疑小說來讀。
真正讓我嚐到甜頭的,是某次在超商取貨的靈光乍現。錢包裡躺著綁定行動支付的信用卡,App本身有週三支付返現5%,信用卡又疊加網購3%。結帳時「嗶」一聲,手機立刻跳出兩筆回饋通知。這種雙重奏的快感,比買一送一還過癮。後來更進階玩起「三明治戰法」:用電子錢包包住信用卡,再塞進有額外獎勵的購物平台,像俄羅斯娃娃般層層剝出驚喜。
前陣子幫老媽買血壓計就實測過這招。先在醫療器材官網登入會員賺紅利點數,結帳改用街口支付綁定指定信用卡。街口當月有藥妝類加碼,信用卡本身提供健康器材2%,加上會員點數折抵,最後省下將近25%。老媽盯著發票直唸:「現在年輕人花錢比我們存錢還厲害。」
當然也有翻車時刻。去年用分期零利率買相機,六期帳單攤下來美滋滋。誰知第二期就收到銀行簡訊:「分期交易不適用現金回饋」。原來回饋規則裡藏著「排除分期交易」的但書,等於前面精打細算全泡湯。這次教訓讓我養成怪癖——刷卡前必查「排除條款黑名單」,像偵探蒐集犯罪證據般把電商平台、收單機構代號(MCC碼)全查個底朝天。
最近迷上串流影音平台的小額消費實驗。發現某些銀行對Apple Store、Google Play特別大方,刷149元月費能拿10%回饋。但別高興太早,這類小額回饋常設有「每月上限30元」的緊箍咒。有次我貪心訂閱三個平台,結果第三筆回饋直接歸零,還不如分開用不同卡刷。
真心提醒各位:當你盯著廣告上「最高20%」的誘人數字時,務必把「最高」二字放大十倍來看。那些神級回饋通常伴隨嚴苛條件,可能是新戶限定、限前五萬名、或要搭配特定支付工具。我現在隨身帶著自製的「回饋體檢表」,列著常用網購管道的對應神卡,連超商買咖啡該掏哪張都標得清清楚楚。
玩轉信用卡回饋像在迷宮裡尋寶,條款陷阱比寶藏還多藏兩層。但當你某天發現電商結帳頁面自動跳出「本筆可獲6.8%回饋」的預測提示,那種彷彿破解密碼的成就感,會讓你原諒曾經被坑的自己。
評論:
分期付款真的超容易踩雷!上次買筆電分六期,結果銀行說要單筆滿額才有回饋,等於刷三萬多一毛都沒拿回
想知道怎麼查MCC碼?有些小店刷卡明明買衣服,帳單卻顯示五金行代碼
用電子錢包疊加真的有用!昨天在書店用橘子支付綁@GOGO卡,平台加碼+信用卡回饋拿了11%
醫療器材25%好誇張,求詳細操作攻略!最近剛好要買按摩槍
回饋上限根本是都市傳說吧?永遠算不準哪筆開始歸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