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刷信用卡時,我都會盯著帳單上的點數發呆,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數字,累積起來竟能換一趟日本東京的免費機票。但問題是,各家銀行的方案差別太大了,一不小心就選錯,白白浪費消費力。記得去年我辦了一張號稱「高回饋」的卡,結果年費高得嚇人,兌換里程時限制又多,最後算下來,等於多付了好幾千塊買一張機票,真是虧大了。
所以現在,我學乖了,花時間比較各家銀行的細節。關鍵不是只看表面回饋率,而是整體價值。舉個例子,像中國信托的亞洲萬里通聯名卡,每消費20塊台幣就累積1里,聽起來普通吧?但它搭長榮或華航的航班時,額外送5%里程,加上免年費的門檻低,只要年刷12萬就行。對常飛亞洲線的人來說,這比單純高回饋的卡更實用,因為里程兌換機票時,彈性大得多,不會卡在旺季換不到位子。
另一家我試過的是國泰世華的長榮航空聯名卡,回饋率是每15元1里,表面數字漂亮,但魔鬼藏在年費裡。白金卡年費要5000元,如果你一年刷不到50萬,等於在補貼銀行。我有朋友就中招了,他消費中等,結果年費吃掉里程價值的三成。反觀玉山銀行的世界卡,雖然每25元才1里,但搭配機場接送和貴賓室服務,對於商務客來說,這些隱形福利換算成現金,可能省下上萬元,整體CP值反而贏過單純高回饋的卡。
當然,選卡不能只看銀行廣告,得摸清自己的消費習慣。像我主要刷超市和網購,就避開那些主打加油或餐廳回饋的卡。另外,兌換規則也別輕忽,有些銀行設黑名單日期或高額手續費,比如匯豐銀行的飛行卡,里程過期快,得頻繁追蹤。我的心得是,先算年總消費,再扣掉年費,最後看實際能換到的機票價值。假設一年刷30萬,中國信托的卡可能換到亞洲來回票,但國泰的得刷更多才划算。真實體驗後,我發現最優惠的往往是平衡型方案,不是最高數字的那張。
最後提醒大家,別被點數沖昏頭。信用卡是工具,不是目標。設定好預算,定期檢視方案變動,銀行常偷偷改條款。我現在每半年review一次,換卡也不手軟,反正新戶禮常送額外里程。總之,聰明比較,才能真正讓里數帶你飛向夢想旅程,而不是掉進消費陷阱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