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禮拜和幾個老友在民生社區的咖啡館碰面,話題不知怎地繞到了房貸。阿凱猛吸一口冰美式,皺著眉頭說:「最近看中一間中古公寓,仲介催得緊,偏偏問了幾間銀行,利率和手續費算下來,頭兩年省下的利息,全被綁約罰金吃回去了。」他滑開手機螰幕,指著匯豐剛推的廣告:「這個『超低息』,標得比別家都漂亮,但你說,真有這麼好康?」
這話戳中我。這幾年幫不少創業朋友研究過企業融資,也陪家人辦過房屋增貸,發現銀行檯面上的「優惠利率」常像包裝精緻的禮盒——拆開緞帶,才知道裡面有沒有藏著附加條件。匯豐這波主打「低息+快審」的貸款方案,確實吸引眼球,但值不值得辦?關鍵在於你能不能避開那些藏在條款細則裡的「溫柔陷阱」。
先說「低息」。匯豐官網斗大的「1.88%起」確實誘人,但那個「起」字,學問可大了。這數字通常是給「金字塔頂端客戶」的見面禮——什麼叫頂端?比如你在匯豐的「卓越理財」帳戶裡,長期躺著幾百萬活水資金,或是你任職的公司是他們的薪轉大戶。對一般上班族或中小企業主來說,核下來的利率,往往從2.5%起跳。更別提有些方案前半年低息,後面直接跳升到接近3%,總成本一攤算,未必比別家從頭到尾固定2.6%的划算。我的經驗是,直接帶著近三個月薪轉紀錄、扣繳憑單,甚至公司401報表(如果是企業貸),請理專「拉試算表」最實在。紙上的數字會說話,比廣告詞真實一百倍。
至於「快速審批」,匯豐標榜最快24小時撥款,聽起來很神速對吧?但魔鬼藏在「文件齊全」這四個字裡。我遇過朋友興沖沖申請,結果卡在「財力證明不夠力」。匯豐對「穩定收入」的認定比部分本土銀行更嚴格:如果你是領現族或自由工作者,即使銀行帳戶每月有固定大筆現金存入,他們可能還是會要求你補上年度報稅紀錄或合約書。而所謂的「快」,是建立在你把所有文件一次備齊的基礎上——薪轉存摺封面內頁都要(缺一頁都可能被打槍)、勞保異動明細不能是截圖要正本、甚至連信用卡帳單都要最近三期完整帳單。建議直接殺到分行,請專員當場列一張「必備文件清單」,比在官網上大海撈針有效率得多。
還有一點常被忽略:匯豐有些貸款方案會綁「理財產品」。比如要求你同步開立投資帳戶並設定定期定額扣款,或是加買一張儲蓄險,才給最優惠利率。這不是壞事,但你要算清楚:這些理財產品的成本(管理費、提前解約金)會不會吃掉你的利率優勢?曾經幫一位開咖啡店的朋友試算,綁約三年期的儲蓄險,提前解約會賠掉本金2%,等於把他前兩年省下的利息全吐回去,還倒貼。
講到底,匯豐的貸款方案適合「準備充足」且「財務透明」的人。如果你能證明自己是銀行眼中的「低風險優質客戶」,確實有機會拿到市場前段班的利率,加上他們跨國銀行的系統效率,審批速度沒話說。但若你的收入來源比較非常規,或是無法一次備齊繁瑣文件,可能反而會被「快審」的期待落差給磨到沒耐心。老話一句:別被「低息」兩個字閃瞎了眼,拿你的真實數字去碰撞銀行的規則,答案才會浮出來。
那天離開咖啡館前,阿凱問我:「所以匯豐這鍋湯,到底香不香?」我回他:「湯底是不錯,但別急著喝。先掀開蓋子,看清楚裡頭燉的是雞肋還是雞腿——適合你胃口的,才是好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