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中環的咖啡館啜著凍檸茶,玻璃窗外就是匯豐總行那棟鋼鐵巨獸。鄰座兩位西裝筆挺的年輕Banker正低聲討論著恒生指數,桌上攤著平板電腦,螢幕閃著紅綠交錯的K線圖。這畫面突然讓我想到十年前,自己第一次踏進匯豐分行開投資戶口時,那份既興奮又忐忑的心情——手指沾了印泥在開戶文件上壓手印,櫃員遞來的金屬戶口號碼牌冰涼觸感,至今記憶猶新。
開投資戶口這事兒,表面是填幾張表格的程序,骨子裡卻是通往全球資本市場的通行證。匯豐的「投資全線通」帳戶像個多層次工具箱,底層放著穩當的定存和外幣,中層堆著各國債券與ETF,頂層還能勾到衍生工具。當年我的客戶經理老陳說過句實在話:「開戶像買鞋,合腳比名牌重要。」他從抽屜摸出三種不同顏色的風險評估問卷,黃色那張專給想炒窩輪的狂熱派,藍色適合退休族,最後抽了張灰底金字的遞給我:「你這種半夜會爬起來看美股盤前的,用這份。」
真正考驗從入金後開始。記得首次買港股,盯著代號0005的匯豐控股猶豫整週,總覺得買自家銀行股票像近親結婚。結果在除淨日前咬牙掛單,當天下午中環突然傳出英資銀行併購消息,股價半小時飆漲7%,螢幕跳動的綠色數字讓我掌心發汗——這比坐過山車刺激多了。後來才懂,這種心跳遊戲叫「事件驅動型交易」,散戶玩十次通常輸九回。
這些年用匯豐平台試過各種玩法。每月定額扣款買盈富基金最像養電子雞,定期餵錢就能見證複利魔法;外匯區間操作則是高難度體操,有次押注澳元反彈,卻遇上澳洲央行半夜突襲降息,醒來發現保證金被追繳的簡訊,那頓早餐吃得特別苦澀。最值得分享的教訓是:別被「免佣」噱頭迷惑。某次買美股貪圖平台推廣的零佣金,結算時才發現匯差被悄悄放大了0.8%,等於每萬元多付八百港幣學費。
去年幫女兒開兒童投資戶口時有新體悟。分行經理展示的「自動再平衡」功能很妙,設定股債比例後,系統會像自律的園丁定期修剪組合。有回恒指大跌時登入帳戶,竟發現自動買進了額外的港股ETF單位,這種反人性操作反而在反彈時賺到便宜籌碼。現在我的主帳戶也複製這套機制,市場恐慌時聽著機械執行的成交提示音,比什麼財經名嘴的安撫都管用。
最近迷上用投資全線通的環球視窗觀察資金流。日本央行調整YCC時,日經ETF的溢價瞬間飆升;聯準會放鴿那天,系統裡美國國債的買入指令多到要排隊。這些即時脈動比任何財經新聞更赤裸,某次甚至提前兩小時看到某中資科技股異動,後來才知道是華爾街某量化基金在調倉。這種藏在交易介面裡的訊息金礦,值得花時間挖掘。
十年來在匯豐平台繳過的學費,摺合現金大概夠買輛特斯拉。但最值錢的收穫是看懂自己的投資基因圖譜——原來我對損失的恐懼感是獲利欣喜的三倍強,這解釋了為何總是過早賣出贏家。現在登入帳戶前會先做個小儀式:泡杯濃普洱,把風險承受度問卷攤在桌邊。當手指懸在「買入」按鈕上方時,茶香裡浮現老陳當年的叮嚀:「市場專治各種不服,留點現金當退路,比拜黃大仙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