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理書房翻出十幾年前的匯豐投資月結單,看著那些早已失效的認股權證和如今消失的基金代碼,突然意識到這些年光交易成本就夠買好幾支新手機。香港人對匯豐有種複雜情感,它像個熟悉的老鄰居,但當你細看那份密密麻麻的收費清單時,才驚覺這位鄰居收的「管理費」比豪宅管理處還精打細算。
記得第一次開匯豐投資戶口是2008年,客戶經理遞來的宣傳單張印著「低至0.25%平台費」斗大字樣。當時股市狂瀉,心想這點手續費不過是零頭。直到去年贖回持有十三年的港股基金,才發現累積繳的平台費竟吃掉15%收益。那感覺像發現儲蓄罐底部被鑽了個小孔,十幾年緩慢滲漏卻渾然不覺。
匯豐的收費架構像座迷宮,正門掛著「免佣優惠」的霓虹燈,側門卻設著「託管費」、「代收股息費」等七道關卡。上月替任職教師的表姐檢視其「智選計劃」月供基金,號稱免認購費的全球科技基金,每年硬性扣除1.95%管理費加0.5%平台費。當我指出這支基金追蹤的納指ETF內扣費僅0.2%,她盯著計算機上複利試算表沉默良久——二十年後相差的六位數金額,足夠支付她兒子整個大學學費。
實戰省錢要像逛街市般貨比三家。去年幫退休父親轉移股票倉位時發現:同樣持有十手騰訊,在匯豐證券戶口年繳$480託管費,但切換到「卓越理財」綜合戶口就變成免費。更諷刺的是,當我致電客服詢問收費差異,對方支吾半天竟建議:「不如我幫您預約理財顧問做全面檢視?」——這就像問超市收銀員為何雞蛋漲價,她卻推銷起冷凍櫃裡的龍蝦。
美股投資者更要睜大眼睛。匯豐對海外股票每筆交易收$25美元佣金看似合理,但當我將同筆Tesla交易拆成三注測試,赫然發現每注都收足$25。反觀用海外券商分段買入,五萬元交易省下的手續費夠買兩股蘋果零股。最弔詭的是匯豐美元定期存款利率明明比某些美股股息率還高,系統卻從不提示可用閒置股息滾存定存。
最近實驗出進階省錢法:用「Global Money Account」當資金中轉站。匯款至海外券商時選英鎊結算,避開2.5%的貨幣轉換費;贖回基金前先查清「指定投資產品」清單,上月將某能源基金轉換成榜上有名的低碳ETF,省下$800轉換費。這些技巧像在迷宮裡發現密道,但本該是銀行主動鋪設的康莊大道。
某夜翻看匯豐年報,發現其財富管理業務淨利息收益率竟達3.2%,遠高於零售銀行。突然理解那些隱形收費的源頭——當我們焦慮地盯著螢幕上的股價跳動時,銀行正微笑看著資金池裡穩定滋長的手續費複利。這就像賭場裡賭徒為每局勝負患得患失,莊家卻從不擔心骰子點數。
上週在銅鑼灣分行遇見當年開戶的客戶經理,他髮際線後退不少,遞來的名片已印上副總裁頭銜。寒暄時我問:「如果2008年我把手續費全買匯豐股票,現在能賺多少?」他愣住後大笑:「那您早該換我上司來接待了。」玩笑背後藏著殘酷真理:有時戰勝收費結構,比戰勝市場更容易累積財富。
評論:
美股ETF定期定額扣款,匯豐收的平台費會隨持有年份遞減嗎?還是固定趴數吃到老?
看到託管費那段背脊發涼,馬上登入查自己的港股組合,發現五年繳的費用都夠買張AIA了
請問Global Money Account轉英鎊到IBKR的操作細節,上次試被收了三層中轉費心痛死
月供股票計劃宣稱免佣,但朋友說隱形收費藏在匯率差價?求驗證方法
移民前清空港股戶口被收$3000賬戶結算費,這種隱藏條款到底寫在說明書第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