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台北的咖啡廳裡,朋友阿明急著問我:「喂,你上次買那間公寓,契約搞定了沒?聽說沒打厘印,整份文件都白紙黑字變廢紙!」我笑著搖搖頭,想起自己年輕時第一次簽租約的慘痛教訓。那時為了省幾百塊印花稅,跳過打厘印這步,結果房東反悔不認帳,鬧上調解委員會,法官一句「契約未經印花稅驗證」就駁回我的申訴。從此我學乖了,打厘印不是可有可無的瑣事,而是契約世界的護身符。
打厘印,說穿了就是政府對契約文件徵收的印花稅。在台灣,這制度源自日治時期,演變成今天的《印花稅法》。它的作用很直白:當你簽訂買賣契約、租賃協議或借貸文件時,貼上或加蓋印花稅票,就像給文件蓋個官方認證章。這不光是繳稅那麼簡單,而是賦予契約法律效力。想像一下,你和賣方口頭談好房屋交易,但沒打厘印的書面契約,哪天對方翻臉不認,你連上法庭的門票都拿不到。印花稅票那小小一張紙,背後代表的是國家背書,證明這筆交易真實存在,非兒戲。
為什麼打厘印在契約簽訂中不可或缺?關鍵在於「風險管控」與「社會秩序」。現實中,人性難免貪婪或健忘。我遇過不少案例,像中小企業的老闆簽了供應合約,省掉打厘印,結果對方遲交貨品還抵賴條款,最後損失百萬。打厘印強制將契約納入政府監管,讓每筆交易透明化,避免口說無憑的糾紛。更深層看,這是社會運作的基石。政府透過印花稅籌措財源,用於公共建設,而納稅人換來的是法律保障。試想,若沒這制度,市場上滿是幽靈契約,詐騙橫行,誰還敢安心做生意?它像空氣一樣無形,卻支撐著經濟活動的呼吸。
當然,有人嫌打厘印麻煩又花錢。稅率通常按契約金額比例算,買房可能繳個幾千元,租屋則幾百元搞定。但比起潛在損失,這點成本微不足道。我總提醒年輕創業的朋友:寧可多跑一趟稅捐處,也別賭上信用。現代科技讓電子印花稅更方便,手機點幾下就完成。歸根結柢,打厘印不是官僚障礙,而是文明社會的默契——它讓承諾落地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