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期指交易這麼多年,我常常被朋友問到一個問題:「為什麼你的交易成本總是比我低?」說實話,一開始我也踩過不少坑,手續費就像隱形小偷,不知不覺就偷走你的利潤。記得剛入行時,我選了一家名氣大的券商,每個月光手續費就吃掉我收益的兩成,後來才發現,省錢的秘訣不在於交易技巧多高明,而是懂得怎麼挑選和比較。
先聊聊怎麼省錢吧。台灣的期指市場競爭激烈,券商為了搶客戶,經常推出優惠方案。我自己習慣定期檢視合約,比如元大證券的網路下單平台,手續費可以談到每口十幾塊台幣,如果你交易量大,還能再壓低。關鍵是要主動開口談判,別怕當個「奧客」,我曾經直接打電話給客服,強調自己每月交易上百口,結果硬是把費率砍了兩成。另外,留意季節性促銷,像農曆年前後或新平台上市時,常有免手續費活動,這些小細節累積起來,一年就能省下好幾萬。
比較不同券商時,不能只看表面數字。舉個例子,群益期貨的手續費看似便宜,但他們的平台穩定性差,遇上市場波動大時,滑點損失可能比省下的手續費還多。反觀凱基證券,費率稍高一點,卻提供即時分析工具,幫助我避開不必要的交易。我整理過一份清單,發現像富邦期貨這種中型券商,反而在服務和成本間取得平衡,他們的APP介面直覺,新手也能快速上手,省下的時間就是金錢。
當然,省錢秘訣背後有更深層的考量。交易量是核心因素,如果你是小額投資人,與其糾結每口省幾塊,不如先練好基本功,避免頻繁進出。我見過太多人為了低手續費,跳槽到小券商,結果遇到系統當機,錯失平倉時機,損失更大。市場環境也影響費率,像去年全球通膨升溫,券商紛紛調高費用,這時就得靠長期關係談判。總之,省錢不是一蹴可幾,而是持續優化策略的過程。
最後,別忘了檢視自己的交易習慣。我現在每季度做一次回顧,把各券商的手續費單據攤開比對,搭配實際損益表,找出最划算的組合。如果你剛起步,建議從模擬交易開始,熟悉平台後再談費率。省下的每一分錢,都是未來利潤的種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