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渣打貴賓室翻閱最新對帳單時,旁邊一位西裝筆挺的先生皺著眉,指著一項「財富管理服務費」低聲抱怨:「資產放愈多,怎麼感覺被『照顧』的成本也默默漲了?」這句話戳中不少高資產客戶的盲點。我們習慣聚焦在投資報酬率,卻常忽略銀行理財帳戶背後的收費結構,就像高級俱樂部,入會後才發現隱藏條款。這筆錢,究竟花得值不值?
渣打的Premium理財門檻,普遍落在平均往來資產總值100萬港幣(或等值外幣)以上。跨過這門檻,你獲得專屬理財經理、貴賓室禮遇、優先貸款利率,聽起來很美好。但魔鬼藏在細節裡:當你資產累積到300萬、500萬甚至更高階層時,收費模式並非線性增長,而是階梯式跳升。我曾細算過,某個月因一筆大額資金暫時停泊,資產均值衝上350萬,當月就被收取了遠高於「基本門檻」的服務費,那種感覺像被默默加了價。
最關鍵的「財富管理服務費」通常按季度收取,計算基礎是你過去三個月的「日平均資產總值」。重點在於「總值」二字——它包含活存、定存、基金、債券、結構型產品市值,甚至貸款抵押品。收費率採分級制,例如首100萬收0.5%,100-300萬部分收0.3%,300萬以上收0.25%。聽起來不高?試算給你看:若維持500萬資產,年費約為 (100萬0.5% + 200萬0.3% + 200萬0.25%) 4 = 約1.4萬港幣。這還未包含其他隱形成本。
什麼是隱形成本?當你申購基金,除了公開的認購費,Premium客戶可能被「建議」走「全權委託」管道,額外加收0.2%-0.5%的諮詢管理費;贖回外幣到非渣打帳戶,電匯費雖有減免,但中間行的清算費照吃不誤;更別提結構型產品到期轉換時的「價差利潤」,銀行永遠不會明說那2%-3%的隱含成本才是真正的大頭。我曾為客戶拆解過一檔掛鉤股票的保本票據,號稱「零手續費」,實際銀行賺的內嵌價差就佔了本金4.7%。
節費不是錙銖必較,而是策略性調整。首先,盯緊「估值日」!銀行多在每季末月的最後一個營業日計算資產均值,若有大筆資金需求,盡量錯開這個時間點調度。第二,整合分散的「非投資性資產」,例如把其他銀行的活期存款轉入渣打湊高日均值——別小看這動作,達標300萬門檻的費率差異,一年可能省下近5,000港幣。第三,活用「抵免條款」:部分高端信用卡年費、Safe Deposit Box租金,甚至私人貸款手續費,可用理財積分或直接從服務費抵減,主動問理專,他們通常不會主動提。
最實際的一招:和理財經理「談」。銀行對高貢獻客戶有彈性議價空間。當你資產即將跨入下一級距(例如從299萬跳到301萬),直接表明:「若費率不調整,我會考慮將超額部分轉作離岸定存。」我曾協助客戶以此爭取到300-500萬區間維持原0.3%費率(原應降為0.25%),別小看0.05%,以400萬計算一年省2,000元,夠請全家吃頓米其林。記住,你的資產規模就是談判籌碼。
說穿了,Premium理財的本質是付費購買「優先權」與「時間」。專人處理繁瑣匯款、即時市場解讀、熱門IPO額度,這些隱形價值能否抵銷成本?關鍵在「主動管理」——定期檢視費用明細,拒絕重複收費的疊床架屋服務,把資源集中在真正需要的管道。財富自由的真諦,不只是賺得多,更是讓每分錢的流向都在自己掌握之中。
評論:
想請教美元信託帳戶的保管費是否也算入資產總值?我放了200萬美元在家族信託,但理專說這部分要額外收0.15%年費,感覺被雙重收費
文內提到的結構型產品價差利潤太真實!去年贖回一檔掛鉤黃金的產品,帳面賺5%,扣掉隱含成本實際只剩2.8%,下次簽約前該怎麼看出這些隱藏條款?
最近收到通知說門檻調高到150萬了,不達標每月收800管理費,請問轉去星展或匯豐的優先理財會比較划算嗎?急求比較!
關於談判費率的部分,我上週試著用文中的說法跟理專溝通,結果他直接拿出「主管特批」的0.28%費率表(原0.3%),原來真的可以談!感謝分享實戰技巧。
好奇Premium客戶的海外證券交易手續費是否也有優惠?最近想布局美股ETF,但每筆收25美金感覺比線上券商貴不少,這成本該不該為了服務而吞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