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半,紐約證交所的電子鐘還沒敲響,我的咖啡已經涼透。螢幕上跳動的數字像有生命,紅綠交錯間,是無數人的財富流轉。十年前初入美股市場,我也曾以為買股票就是賭博,直到真金白銀摔過幾次跤,才懂這片深海裡,藏著比運氣更重要的生存法則。
記得第一次買進特斯拉,純粹被馬斯克的火星夢點燃。當時股價飆得兇,身邊朋友都在談論「再不買就來不及」。我押上三成資金,結果兩週後財報不如預期,股價斷崖式下跌。那晚盯著K線圖上刺眼的紅柱,胃裡像塞了冰塊。這堂課教會我:市場從不為浪漫買單,情緒是新手最貴的學費。
後來我學會把交易日誌當聖經寫。每筆進出場紀錄背後,強迫自己寫下「為什麼」——為什麼選這檔?為什麼是這個價位?為什麼此刻賣?三個月後翻閱,發現八成虧損交易的理由都是「朋友說會漲」或「論壇很多人推」。當你開始為每塊錢負責,市場才開始對你溫柔。
技術分析不是占星術。很多人沉迷於在圖表找神奇指標組合,彷彿發現藏寶圖。但真正有用的工具往往樸素:移動平均線像海上的浮標,幫你辨識潮汐方向;RSI超買超賣區如同體溫計,量測市場是否發燒。重點不是工具多炫,而是你能否堅持用同一套邏輯解讀。我見過最賺錢的交易者,螢幕上永遠只有裸K線和成交量。
部位控制比選股更重要。有位華爾街老交易員跟我分享過「5%法則」:單一持股絕不超過總資金5%。聽起來保守?但當你的科技股因政策突變單日暴跌40%,就知道這規則多救命。更進階的做法是動態調整,股價漲幅超過20%就抽回本金,用市場的錢繼續滾。活著,才有無限可能。
停損不是認輸,是戰略撤退。設定停損價就像為交易買保險,我習慣用「技術位+波動率」雙重錨定。例如跌破關鍵支撐位3%且當日波動放大1.5倍,立刻砍倉。有個血淚教訓:某次生物科技股財報暴雷前,我設的停損單因盤前流動性不足沒成交,開盤直接蒸發六位數。從此學會用限價停損單(Stop-Limit),多花點手續費換確定性。
現在我的晨間儀式不再是追財經網紅。打開電腦先看三樣東西:VIX恐慌指數是否異常飆升、十年期美債殖利率曲線變化、美元指數走向。這些宏觀指標像天氣預報,雖然無法阻止暴雨,但能提醒你帶傘。去年聯準會升息前夕,美債殖利率倒掛嚴重,我提前把持股水位降到四成,成功避開後續三個月的大跌。
資訊過載比無知更危險。新手常犯的錯是同時追蹤三十個財經頻道,結果被矛盾訊息撕裂判斷力。我精簡到五個核心來源:SEC官網看原始財報、CNBC掌握即時突發、兩家對沖基金週報觀察聰明錢流向,外加一個產業深度平台。當你過濾掉九成雜音,反而聽見市場真正的脈搏。
最近在教姪女投資,給她的第一課是模擬倉。三個月內不准碰真錢,每天記錄「如果買了會怎樣」。上週她興奮地秀出紀錄:靠著嚴格執行移動平均線策略,虛擬組合跑贏大盤8%。但我知道真正的考驗在下個階段——當螢幕上的虧損數字能換成實體包包時,人性弱點才會真正現形。
夜深了,道瓊指數期貨在平盤震盪。泡了杯新咖啡,看螢幕光映在窗上。這條路沒有聖杯,所謂秘訣不過是:用紀律馴服貪婪,拿時間換取容錯空間。當你不再幻想一夜致富,財富反而開始悄悄跟隨。
評論:
停損點設定用百分比還是技術位比較好?最近被AMD洗出場三次
想請教看財報最該盯哪三個數字?每次打開滿頁報表就頭痛
認同部位控制那段 去年All in元宇宙概念股慘賠五十萬台幣的教訓太痛
美股現在本益比這麼高 新手是不是該等修正再進場?
有沒有適合練習技術分析的免費平台?模擬倉用過幾家都覺得數據延遲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