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盯著紐約交易所跳動的數字,手邊放著冷掉的咖啡,突然發現自己居然在五家券商平台間切換得手忙腳亂。這幾年玩美股像在迷宮裡打轉,從被手續費暗算到被複雜介面搞暈,繳的學費夠買好幾張藍籌股了。最近把抽屜裡堆成山的開戶文件全翻出來比較,才發現有些魔鬼藏在條款第七頁的小字裡。
記得第一次用複委託買蘋果股票,光手續費就啃掉我半顆蘋果的獲利。後來轉戰海外券商,又被帳戶管理費嚇得縮手。現在終於摸清門道:玩短線的得盯緊每筆交易成本,長期存股族反而要小心那些「免佣金」背後的隱形收費。像那家廣告打很兇的綠底券商,閒置太久居然會收休眠費,我的小額試驗帳戶差點被扣到歸零。
介面這東西很玄,朋友大力推薦的某黃色LOGO平台,我登入十分鐘就想砸鍵盤。下單路徑像在走九彎十八拐的山路,找個期權鏈得點七層選單。反而某家沒中文服務的冷門券商,圖表工具自帶熱力圖功能,凌晨三點盯特斯拉波動時特別好用。真要說平衡點,大概就是那家總部在加州的,中英介面無縫切換,手機APP下單時連台灣捷運斷訊都能扛住。
去年領教過什麼叫客服災難。某號稱24小時支援的平台,我因為帳戶驗證問題卡住,線上客服輪流用西語和法語回我罐頭訊息。最靠譜的竟是新加坡某券商,凌晨兩點打通電話,粵語腔的客服經理直接教我繞過系統限制出金。現在開戶前我都先測試,故意輸錯密碼三次看鎖帳流程,比對過七家才發現,能讓台灣人用健保卡視訊驗證的只有兩家。
這行當每隔半年就變天。去年吹免佣風潮,今年龍頭券商突然調高期權合約費。我的應對方式是主帳戶放穩定老牌,另開兩個專項帳戶:一個專攻期權用低合約費平台,一個用新創券商的碎股功能存股息。最近還把家人帳戶遷到有中文遺產過戶服務的券商,省得哪天意外了,妻兒得翻英文字典找股票。
上週和做高頻交易的老友喝咖啡,看他手機裝著五套看盤軟體。「真以為券商給的免費數據夠用?」他冷笑著秀出月付三百美金的專業終端機。散戶如我們至少得會看Level 2報價,某歐洲券商的免費深度簿能看見買賣單堆積情況,有次我就是靠這個躲過閃崩。記住,當平台開始推銷花俏的AI選股功能時,通常代表他們在別處缺錢了。
【評論】
期權合約費那段太真實!上個月被收$0.65/張差點吐血,求問哪家真的低於$0.5?
複委託部分沒提稅務優勢?透過銀行雖然貴但遺產處理簡單很多,這點海外券商做不到
用過文中暗示的黃色平台,下單路徑真的反人類,但他們的盤前交易深度無人能敵
測試密碼鎖帳這招太狠!難怪上次客服聽到我問解鎖流程時突然結巴
深度簿功能具體怎麼開通?在設定裡翻了半天只看到基本報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