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買股票是十年前,剛領到年終獎金那會兒。盯著紅紅綠綠的盤面,心跳比跑完百米還快,手指懸在滑鼠上半天不敢按下去。結果呢?買在高點,套牢整整八個月。那時才懂,股市不是賭場,但沒策略比賭博更危險。這些年摸爬滾打,繳的學費夠買輛車了,總算悟出點門道——穩定獲利從來不是看誰猜得準,而是看誰活得久。
新手最常踩的坑,就是把波動當機會。去年認識個年輕工程師,看到AI概念股瘋漲,押上全部積蓄追高。三個月後股價腰斬,他苦笑著說:「以為在衝浪,結果是跳崖。」市場永遠有誘惑,但真正的贏家懂得站在岸邊觀察潮汐。與其預測明天漲跌,不如問自己:這家公司五年後還在不在?產品會不會被淘汰?老闆值不值得信任?
我的書桌玻璃墊下壓著張泛黃紙條,寫著六個字:「水位決定流速。」就像水庫管理,你得先測量自己的風險水位。去年有位退休教師來聽講座,她說把退休金全押進高收益債券,因為「朋友說很穩」。我請她試算:如果這筆錢虧掉30%,晚上還睡得著嗎?她沉默很久搖搖頭。後來她調整成用20%資金投資,其他轉進定存和年金保險,現在常傳訊息說終於能安心看孫子了。
颱風天買菜最便宜,這道理股市也適用。2020年疫情崩盤時,我每週固定撥款買台灣50(0050),像設定自動扣款繳水電費那樣機械化執行。當時親戚笑我傻:「都要世界末日了還買股票?」但你知道嗎?光那年撿的便宜貨,去年貢獻了我整體收益的四成。定期定額最妙的是它專治手癢——強迫你在低點多買,高點少買,自動平衡成本。
上個月整理對帳單發現件有趣的事:五年來貢獻最多報酬的,竟是那檔不怎麼刺激的食品股。它不會單日暴漲10%,但每年穩穩配息,像老農夫按季收成。存股族都懂這種踏實感,尤其看到股息自動滾進去買零股時,複利齒輪就這麼無聲轉動了。有位菜市場阿姨跟我分享她的秘訣:「專挑民生必需股,景氣再差人總要吃飯吃藥吧?」
最近開始教女兒理財,給她的第一課是畫「現金流樹狀圖」。樹根是緊急預備金,樹幹是核心持股,枝葉才是衛星策略。她問為什麼不直接賭成長股?我指著陽台盆栽說:「你看那株聖誕紅,花開得再豔,根爛了就全完了。」投資這條路,守成比衝刺更需要紀律。
評論:
存股那段落深有同感!但想請教如果遇到像航運股那種景氣循環股,該怎麼調整定期定額策略?
文中的菜市場阿姨根本是我媽!她靠統一超和中華電信股息付清老家房貸,存股真的能改變平凡人命運
請問水位控制具體怎麼計算?是用年齡法則還是風險測評?最近30歲想建倉但遲遲不敢行動
完全認同現金流樹狀圖的概念,但年輕人本金少時是否該用枝葉策略衝刺?用10%資金玩選擇權算不算過度冒險?
去年學作者疫情加碼0050賺到甜頭,今年遇到AI泡沫該等修正到什麼指標才適合進場?看本益比還是股價淨值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