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上海的弄堂里,那些石库门建筑总让我想起小时候的时光。砖墙斑驳,木门吱呀作响,空气里飘着酱油和糖醋的香气。这不是什么高档餐厅的盛宴,而是家家户户藏在巷子深处的家宴——地道的老弄堂味道,藏着几代人的故事。
石库门是上海的灵魂,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从晚清就扎根了。墙上的爬山虎、天井里的竹椅,都见证过无数个家庭聚会。家宴不是摆谱的大餐,而是妈妈或阿婆在厨房里忙活一整天端出的家常菜。小笼包皮薄馅多,咬一口汤汁四溢;红烧肉肥而不腻,糖色亮得像琥珀;还有那碗热腾腾的腌笃鲜,笋片和咸肉炖得软烂,汤头鲜得能唤醒味蕾的记忆。这些菜看似简单,却需要火候和耐心,每一口都透着家的温度。
记得去年回老家,表哥在石库门天井里摆了张圆桌。邻居阿公送来自制的糟卤鸭,阿姨端出刚蒸好的八宝饭,糯米里裹着豆沙和蜜枣。大家围坐一起,筷子交错,笑声混着弄堂的风声。这不是吃饭,是重温旧时光。上海菜的精髓就在这:用甜咸平衡的调味,藏着江南的细腻。比如那盘油爆虾,虾壳炸得酥脆,虾肉弹牙,酱汁里一点糖提鲜,一点醋解腻——简单却考究,没几十年经验做不出这味道。
可惜现在石库门越来越少了,高楼挤走了老巷子。年轻人赶着去网红店,却忘了这些家宴背后的文化。它不只是美食,是邻里互助的缩影。过去弄堂里谁家办宴,家家户户都搭把手,端菜送酒。这种人情味比米其林星星更珍贵。我常想,保护石库门不是守旧,而是留住一种生活方式。下次去上海,别只盯着外滩,钻到老城区尝尝那些不起眼的家常菜馆,那里才有真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