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进元明超市的时候,空气里那股熟悉的、混合着生鲜蔬果和烘焙面包的暖香扑面而来,但今天明显多了点不一样的热闹劲儿。收银台旁边立着个醒目的红色易拉宝,上面印着大大的“夏日冰点狂欢”,旁边堆成小山的西瓜翠得晃眼。我下意识摸了摸钱包——上周的采购刚见底,这促销来得正是时候。不过逛超市这事儿,光看热闹可不行,得会淘。
这次促销的重头戏,毫无疑问是生鲜区。冰鲜柜里,整条的三文鱼排闪着诱人的橘粉色光泽,贴着醒目的“会员日特价”黄标,价格比隔壁日料店一片刺身的价钱还低。旁边的大虾仁饱满透亮,买二送一的标签让人忍不住想多囤几包。蔬菜摊位上,本地农场直供的绿叶菜水灵灵的,好几款都挂着“当日特惠”的牌子。但经验告诉我,别光盯着特价牌,得下手快、眼光毒。像那种盒装草莓,表面一层红艳艳的,翻过来看底下,稍微压伤或发白的就得果断放下。挑西瓜也有窍门,瓜蒂新鲜、纹路清晰、拍起来声音沉闷带点共鸣的,多半错不了。省钱的本质,是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得实实在在落到好货上,而不是买回一堆即将进垃圾桶的“便宜”。
冷饮区简直是消暑天堂。各种品牌的听装汽水、茶饮料、运动饮料堆得像堡垒,满减、买赠的牌子看得人眼花缭乱。我的经验是,别被“买五送一”冲昏头。先算算家里冰箱塞得下吗?常喝吗?算下来单罐价格真的划算吗?我更喜欢瞅准那些平时单价稍高、但活动力度大的心头好,比如某款无糖乌龙茶,这次直接参加满额立减,比单买划算不少。顺手带几盒促销的进口冰淇淋,炎炎夏日冰箱里有这“储备”,幸福感能提升一大截。
粮油调味和日化百货区,是囤货党的主战场。大米、面粉、食用油常有“整件优惠”,但超市聪明得很,往往把优惠设置在稍微超出日常消耗的量上。这时就得拉上邻居朋友拼单了,昨天刚跟隔壁王阿姨说好,一起分那桶特价的5升装花生油,算下来比买小包装省出一杯奶茶钱。洗衣液、抽纸这类消耗品,碰到“第二件半价”或者“加量不加价”,只要家里有地方放,囤点没坏处。不过得留个心眼儿,货架深处或者底层,有时藏着生产日期更近的“新鲜货”。
元明这次的促销册子(Flyer)设计得挺用心,但陷阱也有。大幅海报上印着“史低价”的进口牛排,旁边一行小字注明“需购买指定红酒一瓶”。这招“捆绑销售”老套但有效。我的策略是,那瓶指定红酒如果自己本来就需要或者价格合适,那算锦上添花;如果不需要或者价格虚高,那这“史低价”牛排的性价比就得重新掂量了。超市的动线设计也是门学问,特价商品常常被放在犄角旮旯或者最显眼的端头,前者考验你的耐心发掘,后者考验你的定力,别被“冲动消费”牵着鼻子走。
结账前最后一关是收银台附近的小货架。巧克力、口香糖、小包装零食,价格通常不便宜,但“顺手拿一包”的诱惑巨大。我一般会提前把购物车里的东西在脑子里过一遍,想想最初列的购物清单,再看看手里这包突然想吃的薯片,问问自己:是真馋了,还是纯粹被促销氛围带节奏了?省下的钱,够在街角甜品店买块更精致的蛋糕了。
推着满满当当的购物车出来,手里捏着长长的收银条,心里默默算着比原计划省了多少。省钱的快乐,有时候比购物本身更让人满足。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减少,更像是在生活的柴米油盐里,凭经验和眼力挖到了小小的宝藏,让平凡的日子多了一点精打细算的踏实感。下次促销,还得这么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