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三點半,銀行APP推播跳出來那刻,我正被超商咖啡機的轟隆聲吵得皺眉。「HSBC匯豐信用卡限時加碼,指定通路最高22%現金回饋!」手指懸在螢幕上方,熱美式三十元的銅板價突然變得微妙——這優惠是真金白銀,還是糖衣陷阱?
翻出抽屜裡那張冷凍半年的HSBC旅人卡,卡面金屬光澤像在嘲笑我過去的懶惰。銀行這波撒幣攻勢很懂痛點:外送平台12%、超商超市8%、連繳水電瓦斯費都有5%。但魔鬼總在條款第十頁的小字裡匍匐——每月回饋上限600元,得刷滿三筆999元才啟動加碼,還限首15,000名登錄者。當我盯著「限量」那兩個字發呆時,身後排隊的上班族正用手肘推著我往前移動。
這幾年看過太多銀行燃燒預算搶客的戲碼。去年某外銀標榜10%回饋,結果發現要搭配特定支付工具;前年號稱點數無上限的,最後縮水成蚊子腿福利。HSBC這次把彈藥集中在民生消費,算盤打得精:與其燒錢養卡奴,不如吸引我這種連衛生紙都精算每抽成本的家庭採購族。當我站在貨架前用手機計算機敲打「衛生紙買三送一 vs 配合8%回饋哪個划算」時,儼然成為他們最愛的獵物。
深夜登錄活動頁面,發現早鳥名額已搶光七成。突然理解銀行的雙面手法:高額回饋是誘餌,稀缺性才是催刷的皮鞭。但真正讓我按下「確認登錄」鍵的,是發現Visa金融卡綁定行動支付也有3%回饋——這招狠,連非信用卡用戶的錢包都不放過。
優惠截止前三天,我刻意繞去平常嫌貴的有機超市。結帳時店員掃著橄欖油和進口起司條碼,刷卡機跳出「享8%回饋」的綠字提醒。背脊竄過一絲快感,旋即被理性壓制:這些非必需品,真的需要為折扣而買嗎?走出店門那刻,手裡紙袋的重量,不知是戰利品還是某種清醒的負荷。
回饋金入帳那日,手機震動像在嘲諷我的矛盾。看著帳單明細裡縮水的數字,突然想起經濟學教授說過的話:「折扣是消費主義的嗎啡,止痛的同時讓你上癮。」這波限時優惠,我究竟賺到了現金回饋,還是輸給了自己對「划算」的執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