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翻開護照蓋滿的出入境章,總會想起十年前第一次用里程換到商務艙的悸動。那趟飛東京的紅眼航班,我蜷在經濟艙最後一排啃冷三明治時,前排空蕩蕩的藍絲絨座位像在嘲笑我的笨拙。直到某天在匯豐信用卡帳單背面發現那行小字:「每4元積分=1航空里數」,從此掉進里程累積的大坑。這十年來,我幫自己換過47張免費機票,連父母蜜月補拍的馬爾地夫行程都是用里程升等的水上屋。今天這篇不談複雜理論,只分享血淚換來的實戰精華。
多數人以為集中刷一張卡最聰明,其實匯豐的里程遊戲講究「卡組配搭」。我的皮夾永遠躺著三張戰友:平日消費靠「匯豐Red卡」無腦賺4:1基礎分;海外刷卡必掏「Visa Signature」吃3.6:1加速回饋;遇上繳稅或裝修等大額支出,則啟動「EveryMile卡」的12:1爆擊模式。上個月裝潢新家刷了48萬,瞬間進帳4萬亞萬里數,相當於台北-沖繩來回機票還有找。
真正老手都懂「轉分時機」比累積更重要。去年三月亞萬改表前夜,我守在電腦前狂轉32萬分進國泰帳戶。隔天醒來發現同樣換台北-倫敦商務艙,新制竟要多耗5.7萬里數!建議設定「分數水位警報線」:當匯豐Rewards帳戶突破8萬分,立刻轉入航空公司防火牆。別被「轉分手續費」嚇退,以亞萬每萬里數收110港幣計算,換張價值4萬台幣的東京商務艙成本僅約440元,這筆帳怎麼算都贏。
最痛莫過於里程過期。我見過朋友18萬亞萬里數在疫情間蒸發,當場在星巴克哭出聲。後來學乖在手機設「里程保全鬧鐘」:每半年用最低成本養分,像是透過Agoda訂可取消的免信用卡擔保房(花400元賺500里數),或是在亞萬商城買瓶礦泉水。最近更活用「家庭帳戶」秘技,把老公的里數全轉到我帳下集中管理,光今年就用全家桶策略換到兩張聖誕節旺季的北海道機票。
常有人抱怨:「為什麼我永遠搜不到里程票?」關鍵在「拆段搜尋」的藝術。去年換跨年大阪機票,直飛查無位,改拆「台北-香港-關西」竟撿到國泰兩段商務艙。更隱藏版的是「開口票」玩法,例如「東京進大阪出」的行程,實際耗費里數與單點進出相同,卻省下新幹線萬元車資。記得每週二凌晨系統放票時蹲點,有回搶到明年櫻花季的羽田機場貴賓室淋浴間時段,比搶演唱會票還亢奮。
里程世界最迷人的是「價值變現彈性」。疫情那年無法出國,我把里數轉成長榮空廚年菜,六道料理耗費1.2萬里數,換算每分價值達2.7元,比換機票還超值。現在更常兌換機場接送,桃機到台北市區單程9000里數,等同用270元買到賓士專車服務(對比市價650元)。當你理解里程是種通貨,甚至會拿來換醫院VIP健檢套餐,這才是真正活學活用。
上週在松山機場遇見當年教我玩里程的師傅,他晃著飛往蘇梅島的登機證笑說:「這張用匯豐點數換的,成本是兩杯星巴克。」我看著自己手機裡剛用5.6萬里數換到的北歐極光之旅,突然想起那個蜷在經濟艙啃冷三明治的年輕人。十年光陰,信用卡積分帶著我飛越了半個地球,而真正的里程從來不在帳戶裡,在那些鼓起勇氣出發的瞬間。
評論:
實用爆表!但想問家庭帳戶轉里程有限制親等嗎?我試過轉給姊姊被擋
跪求Red卡+Visa Sig+EveryMile的詳細刷法比例 每月餐費1.5萬該怎麼分配?
作者提到亞萬改表前轉分 現在是不是改囤新航里程比較好?聽說稅金比較低
里程換健檢那段太神 求教學!是直接打去醫院問能不能用亞萬里數折抵?
去年被收過「分數過期管理費」超嘔 原來訂可取消房就能養分 立刻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