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開那張藍色繳款單時,指尖傳來紙張特有的粗礫感。上頭的數字總讓人眉頭微蹙——又是「厘印費」。這名字聽來古舊,卻像個沉默的影子,緊跟著每一紙重要契約。你可能在買房簽約時遇過它,或在租下心儀店面時瞥見它悄悄躺在帳單明細裡。它其實有個更正式的名字:印花稅,但老一輩的房仲、代書,甚至公務員,至今仍習慣稱它「貼花」或「厘印」。這筆錢,從來不只是政府收走的數字,更像是契約生效前,一枚無聲的見證印記。
在台灣,厘印費像是契約世界的入場券。舉凡買賣不動產、簽訂租約、承攬工程,甚至民間借貸白紙黑字立了據,都逃不過它的掌心。計算方式看似直白:契約上載明的金額,乘上政府規定的那百分之零點幾。但魔鬼藏在細節裡。比如你花一千兩百萬買了間公寓,土地公告現值加房屋評定現值共八百萬,這八百萬就得按千分之一的稅率貼花,八千元瞬間蒸發。這筆錢,足夠你和家人吃上好幾頓大餐,或是買下那台觀望已久的咖啡機。
租屋族感受可能更深。簽下兩年月租三萬的合約,總租金七十二萬看似驚人,但厘印費是以「合約總金額」的千分之一計算,七百二十元立刻從押金裡被扣下。房東若要求「公證」租約,費用更是三級跳。我曾聽朋友苦笑:「簽約那天,房東太太笑咪咪遞來手工餅乾,下一秒代書就算出貼花加公證費要我付,餅乾的甜味瞬間變得好複雜。」
想守住荷包,得先摸透遊戲規則。最常見的「省錢」漏洞,藏在契約的「類型」與「記載方式」裡。不動產買賣中,若契約書只載明「土地」價款,而將「房屋」價款另訂虛偽的裝修合約企圖拆價,國稅局的火眼金睛可不是擺設,被追稅補罰的案例比比皆是。但合法節省有道:有些老經驗的商鋪租客,會說服房東簽「定期租約」而非「不定期」,因為定期租約的貼花是一次性的,不定期租約若超過一年,反而可能被視為需逐年貼花。當然,這招得雙方合意且房東願意承擔未來可能的不確定性。
金額的「寫法」更是關鍵。許多人以為契約金額寫「新台幣參佰萬元整」和「NT$3,000,000」沒差別,但實務上,若金額同時用「國字大寫」和「阿拉伯數字」記載,且兩者不符時,印花稅會以「國字大寫」金額為準——這可是稅捐稽徵機關白紙黑字的解釋令。曾有個案,買賣雙方在契約上手寫了「壹仟貳佰萬元」,打字部分卻是「12,000,000元」,結果被認定以壹仟貳佰萬課徵,多繳了冤枉錢。下次簽約,眼睛務必盯緊那些大寫數字!
小額契約也有春天。政府其實設有免稅門檻:銀錢收據、買賣動產契據、承攬契據等,金額未達新台幣250元者,通通免貼花!這條款救了多少擺攤小販或臨時工。阿伯在夜市口請你寫張「收到修水電工資1200元」的收據,分成四張「每張300元」的收據?理論上可行,但刻意拆分規避稅負,仍有被認定違反實質課稅原則的風險。省錢要省在刀口上,別省到踩了紅線。
數位時代,連貼花都在進化。過往要跑郵局買印花稅票,一張張撕下貼在契約騎縫處再銷章,儀式感十足但麻煩。現在許多縣市開放「網路申報」與「電子繳款」,動動手指就能完成。但老派的我,仍偏愛實體印花。有次處理一筆老宅交易,賣方是位八十多歲的爺爺,他堅持要親自將印花稅票貼在契約書上,用拇指重重壓實。「這張紙啊,」他瞇眼看著契約,「貼了花,才算真正把家交出去。」那一刻,紙張上的藍色圖紋,彷彿承載著比稅金更沉重的東西。
省錢技巧再精妙,終究抵不過一個真理:該繳的稅,躲不掉。但「合法節省」與「違法逃漏」之間,隔著一條名為「誠實」的界線。與其絞盡腦汁鑽漏洞,不如徹底搞懂規則。下次面對那張藍色繳款單,或許你依然會皺眉,但至少心中了然:這筆錢買下的,是契約在法律世界裡暢行無阻的那張通行證。它見證你的承諾,也守護你的權利——儘管,是以一種略顯昂貴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