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廚房窗戶透著對面公屋零星燈光,我啜著涼掉的茶,想起上週在屋邨遇見的陳太。她攥著皺巴巴的綠置居申請表,指尖因為用力而泛白。「阿仔就快結婚,唔通三代人仲要逼喺三百呎?」她聲音壓得好低,像怕驚醒鄰居,也怕驚醒自己的期盼。綠置居,對好多人嚟講,唔單止係一個上車盤咁簡單,係成個家庭向上流動嘅救命索。
講到「綠置居資格」,好多人第一反應係查「入息上限幾多」、「資產點計」。數字當然重要,但政策設計嘅微妙處,往往藏喺啲唔起眼嘅條款縫隙。唔係嚇你,我見過唔少街坊,收入資產明明喺框框內,點知衰喺啲諗都冇諗過嘅細節上,白白浪費幾年輪候時間,真係心都實晒。
先講最核心嘅「入息同資產限額」。政府每年調整,呢個你上房委會網站實搵到。但魔鬼在細節:所謂「入息」係計「扣強積金前定後」?答案係「扣MPF前」嘅總額。你份糧單寫$25,000,公司幫你供緊$1,250 MPF,你自願供多$1,000?對唔住,房署計你收入係$25,000 + $1,250 = $26,250。呢個位,我見過後生仔計少咗自願性供款部分,超額幾百蚊,成張表作廢,真係喊都無謂。
資產計法仲多伏位。你以為銀行存款、股票基金先算?錯。保險嘅現金價值、的士牌(就算係祖傳落嚟嘅)、甚至你擺喺床下底嘅金粒金飾(有單據證明重量就得),統統要申報。最易中伏係「提早拎出嚟嘅強積金」。王伯退休前拎咗筆MPF出嚟諗住幫個女做首期,點知筆錢喺申請前半年仲擺喺佢儲蓄戶口,即時當資產計,超咗十幾萬。老人家捶心口:「早知放喺阿女度啦!」但後補文件?房署唔會收貨。
家庭組合係另一關卡。好多人以為「一人申請」門檻低易中,實情係配額少到可憐,競爭激烈到癲。反而「核心家庭」(夫妻或父母帶未成年子女)係主流。最吊詭係「非核心家庭成員」點處理?比如你同阿媽聯名申請,但阿妹剛失業搬返嚟同住。記住,只要佢喺你提交申請當日喺你報嘅住址「通常居住」,就算冇份申請,佢嘅收入同資產都要計入家庭總數!唔少人衰喺呢度,以為同住親戚唔使理,結果被抽查到,即時DQ。
仲有個隱藏關卡叫「居港年限」。申請前12個月必須「通常居港」,離境唔可以超過90日。聽落寬鬆?李小姐就試過瀨嘢。佢做採購,公司派佢去東莞長駐半年,期間有返香港開會探親,斷斷續續加埋留港超過90日,以為冇問題。點知房署計「連續性」—— 單次離境超過30日,就算中間有返過嚟幾日,都當你「非通常居港」。佢嗰半年內有兩次離境超過40日,即時喪失資格,解釋信寫到血淚交織都冇用。
最後提提你:綠置居唔係抽獎,唔好抱「試下無妨」心態。每次申請都會喺房署留底。如果你今次入息超少少,搏佢查唔到?萬一被抽查到,唔單止今次申請作廢,下次再申請時,職員會調紀錄睇,發現你上次虛報,分分鐘當你「刻意隱瞞」,後果可大可小。誠實申報,計啱數先交表,慳返啲精神同期望。
睇完呢堆細節,係咪覺得頭都大?我明。政策文件永遠冷冰冰,但背後係無數家庭嘅掙扎同盼望。資格唔係一堆死規矩,係要你摸透佢嘅邏輯同埋伏位。與其臨交表先刨資料,不如早半年開始執齊文件,計清楚條數。綠置居道門唔易入,但摸清鎖頭結構,總比盲目亂撞有力得多。陳太後來同我講,佢搵社工逐項對足三個月,今年終於上到樓。佢話開門見到個新廚房,第一件事係煲咗壺滾水,沖杯熱茶—— 今次,唔使驚茶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