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幾年前,我剛搬到東京工作,薪水不多卻超愛旅行。那時常飛回台灣探親,機票錢總讓我荷包大瘦身。一次在機場排隊,聽到隔壁大叔聊起用信用卡賺里程換免費機票,我心想:「這也太神了吧!」從此一頭栽進里程信用卡的世界,玩到現在累積的里程,足夠讓我全家飛歐洲商務艙好幾趟。說真的,這玩意兒不是什麼魔法,但懂點門道,省下的錢能讓旅行夢變日常。
里程信用卡本質上就是靠消費賺點數,再轉成航空里程。聽起來簡單,但魔鬼藏在細節裡。很多人隨便辦張卡就刷,結果里程累得像蝸牛爬,一年下來連張短程票都換不到。關鍵在「策略」——你得像玩遊戲一樣,選對工具、避開陷阱。我遇過朋友辦了高年費卡,卻只用在超市買菜,回饋率低到笑死人。反過來,另一個傢伙專攻機票和酒店消費,加上開卡獎勵,半年就湊夠飛美國的里程。
挑信用卡是第一步,卻常被忽略。市面上一堆卡,像國泰世華長榮航空聯名卡、中國信託ANA卡,或美國運通簽帳白金卡,每張回饋率天差地遠。重點不是哪張最紅,而是看你的消費習慣。我愛飛亞洲線,所以鎖定長榮卡,一般消費每20塊台幣換1哩;但如果是常買高鐵或訂房,ANA卡在旅遊類給到10元換1哩,超划算。記得先查航空夥伴計劃——像華航的「華夏哩程」,能轉給多家聯盟,靈活度高。別被高開卡禮迷惑,我見過有人衝著首刷送五萬哩辦卡,卻忘了年費一萬二,算下來根本虧本。
消費策略是累積快慢的靈魂。很多人以為狂刷就贏,錯了!得聚焦高回饋類別。我每月固定把大筆開銷移到機票、酒店和外幣消費上,這些通常給2-5倍哩程。日常用品?改用現金或低回饋卡省事。有趣的是,善用季度加碼——有次碰到銀行推旅遊類三倍回饋,我趁機訂全家沖繩行,一趟就賺進八千哩。還得玩點小聰明,像用卡付公司出差費,再請款拿回現金,里程照賺不誤。但小心陷阱:航空公司常搞「黑名單日期」,旺季換票哩程翻倍,我曾經傻傻存夠哩要換春節票,結果需求爆滿,只能加錢補差額,氣到差點摔手機。
獎勵活動是加速器,別當邊緣人。銀行常推限時bonus,像推薦親友辦卡送額外哩程,我靠這招拉三個同事入坑,白撿一萬五千哩。還有,聯名卡搭配航空app的點數任務——完成登機或評論就送哩,積少成多。但最大坑是「哩程過期」,航空計劃多半設期限,兩三年沒動就歸零。我有個慘痛教訓:忙工作忘掉帳戶,五萬哩蒸發,心在滴血啊!現在設手機提醒,每季至少轉換一次。
回頭看這幾年,里程卡給我的不只是省錢,是自由。用哩程換到商務艙飛巴黎,躺平吃米其林餐,比經濟艙擠沙丁魚爽太多。關鍵就一句話:精明消費,別讓銀行賺走你的哩程夢。開始吧,選張卡、訂個目標,下趟旅行或許就免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