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尼曼·马库斯(Neiman Marcus)的试衣间外头,等着太太挑衣服,百无聊赖地刷着手机。邮箱里躺着一封来自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的邮件,标题挺抓人眼球,大概意思是“尼曼独家礼遇”。老实说,作为运通白金卡的老用户,各种“独家优惠”见多了,有时真觉得有点审美疲劳。但鬼使神差地点开了,结果发现这次似乎不太一样。
倒不是说折扣力度一下子惊天地泣鬼神(虽然有些确实挺实在),而是那种感觉——运通和尼曼这两家,似乎真的在尝试构建一个更深层次的圈子,一个专属于特定群体的“奢华消费闭环”。它不仅仅是“刷运通卡,返点/打折”那么简单粗暴。更像是在说:“嘿,我们知道你在意品质,在意体验,甚至在意一点与众不同的身份感,我们联手给你点不一样的甜头。”
具体有什么?新用户开尼曼信用卡(由运通发行)的欢迎礼金自然少不了,数额还挺可观,足够你入门一件不错的配饰。但真正让我觉得有点意思的,是那些持续性的“联动”。比如,在特定时期(通常是季度末或者重要节日季前),直接用运通卡在尼曼购物,能触发额外的会员奖励积分(Membership Rewards points),比例有时比日常消费高不少。或者,尼曼自己的 InCircle 会员计划,在用运通卡支付时,积分累积速度会更快,兑换门槛可能也更友好些。
更深一层想,这其实反映了高端零售和金融服务在当下的某种“共生焦虑”。尼曼这样的传统奢侈品百货,面对电商巨擘和独立设计师品牌的夹击,压力山大。它们需要更牢固地绑定那些真正有消费意愿和能力的核心客户。而运通呢?它最核心的价值之一就是那群高净值持卡人。如何持续提供让他们觉得“值回年费”甚至物超所值的专属权益,是保持用户粘性的关键。这种合作,本质上是把两家的核心资源——高端客户群和奢华商品/服务——进行深度捆绑,互相引流,互相增值。
举个实际点的例子。去年11月左右,我记得就有一次运通白金卡持卡人专属活动:在尼曼线上消费满一定额度,除了本身获得的运通积分和尼曼InCircle积分,额外再返一笔不小的Statement Credit(账单抵扣)。算下来,几乎相当于打了个八五折,这还没算积分未来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这种活动信息往往是通过运通卡专属渠道推送,外面看不到。这种“内部消息”带来的满足感,对特定人群来说,比省下的钱本身更有吸引力。
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商家和银行都不是慈善家。这些“独家”的成本,最终都会体现在商品定价或者服务费里。但关键在于,作为消费者,你是否认可这个闭环提供的价值?如果你本身就常在尼曼购物,又持有运通卡(特别是白金、黑金这类高端卡),那么这些联动优惠就是实打实的利好,能让你在原本的消费中获得额外回馈。但如果你一年也去不了尼曼两次,或者对积分、返现这些玩法毫无兴趣,那这些“独家”对你而言,就只是一封躺在邮箱里的广告而已。
说到底,运通和尼曼的这套组合拳,玩的是“精准”和“圈层”。它不是在撒大网捞鱼,而是在精心维护一个池塘,确保里面的鱼(客户)游得舒服,吃得满意,不愿意离开。这种策略能否长期奏效?还得看他们持续提供独特价值的能力,以及这个“奢华池塘”的水温(经济大环境)如何变化。但至少目前看来,对于身处这个池塘里的人来说,时不时能捞到点额外的“鱼食”,感觉还不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