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翻邮箱时看到读者来信,问我刚来美国怎么买二手车划算。突然想起去年帮表弟选车的经历——那小子在Craigslist上贪便宜,结果买回来发现是辆泡水车,修车钱够再买半辆车了。今天索性把这几年的踩坑经验摊开说说,那些藏在交易页面背后的门道,比车商脸上的笑容真实多了。
先说Craigslist吧,这老牌分类网站像跳蚤市场般热闹。记得有回在洛杉矶东区看中一辆2008年的凯美瑞,车主是位墨西哥大叔,车前盖还放着半瓶喝剩的龙舌兰。价格确实诱人,$3800现金开走。但当我蹲下看底盘时,变速箱油正顺着护板缝滴答坠落,像漏水的破茶壶。这类平台适合懂行的猎人,最好带上懂机械的朋友,举着手机电筒照遍每个零件接缝,在发动机轰鸣声里辨别是否有金属摩擦的异响。
真要图省心,Carvana的银色自动售货车倒是新鲜。去年帮同事提了辆2019年RAV4,全程像在ATM取钱——刷卡后机械臂把车缓缓降下,挡风玻璃上还系着粉色蝴蝶结。七天试驾期内我们开去修车铺顶起来检查,底盘干净得像刚出厂的模型。不过溢价也明显,同款比私人卖家贵$1500左右,胜在90天保修能兜底。他们的360度全景图做得极细致,连座椅侧边一道三厘米的划痕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真正让我惊艳的是CarMax的全国联保。年初在芝加哥分店看中一辆红色野马,车身三道刮痕被评估报告拍得纤毫毕现。销售员递来的平板电脑上,所有维保记录像病历本般完整:连去年八月在德州换过雨刷胶条都记录在册。不过议价空间基本为零,那套智能定价系统像堵水泥墙,任你怎么软磨硬泡,经理只会耸耸肩说“系统锁定”。
说到砍价秘诀倒是有个偏方:挑月底雨天去看车。曾在底特律郊区遇到个急着冲业绩的车商,原本$12500的雅阁,看我转身要走竟主动追到停车场。雨点打在铁皮棚顶劈啪作响时,他抹着脸上的雨水喊出$10900的底价。这类实体店最怕库存积压,尤其那些在露天停车场晒足三个月的车,车漆褪色就是你的筹码。
最后划三条血泪教训:第一,VIN码查询别省那$40,有回查出辆宣称“无事故”的思域竟是纽约飓风灾区的报废车;第二,试驾必走颠簸路段,在曼哈顿坑洼路面才试出辆宝马的减震器异响;第三,现金交易带验钞笔,朋友在法拉盛收过一叠夹着玩具钞票的定金。二手车市场水深浪急,这些平台不过是不同材质的救生圈,真要在暗流中站稳,还得靠你自己的眼力和定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