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7-7 01:08:54
评论(0)
上周开车路过Hayes Valley那栋熟悉的维多利亚式老房子,发现门口插上了新的"待售"标牌,下面那串数字让我差点把咖啡洒在方向盘上。三年前帮朋友在这片区看房时,同等面积的房子报价还勉强能让人喘得过气,如今这价格简直像绑上了SpaceX的火箭。作为在旧金山房市沉浮十年的老油条,我经历过2019年那波科技IPO催生的狂欢,也熬过了2020年居家令时期的冰冻期,但2024年的市场依然让我每天刷新Zillow时忍不住皱眉。
眼下旧金山独立屋中位价在1.5M美元上下浮动,听起来比疫情期间1.7M的峰值温和些,但别急着松口气。我上个月陪客户在Noe Valley抢房,一套1960年代的三居室,厨房瓷砖都开裂了,挂牌1.3M,最终成交价硬是被12个买家抬到1.65M。真正要命的是房贷利率,美联储连续加息后,30年期固定利率站稳在7%以上,这意味着同样价位的房子,月供比三年前多了近40%。上周在SOMA咖啡店遇见在科技公司做架构师的老乔,他苦笑着给我算账:"2019年贷100万月供$4700,现在要$6650,这差价都够再租套海景公寓了。"
但诡异的是,库存紧张得让人抓狂。整个三月份湾区挂牌量同比下降18%,我认识的资深房产经纪丽莎透露,现在卖家都在观望利率下调,除非遇到离婚或工作调动这类刚需,否则宁愿把房子挂上Airbnb。这导致优质房源上市就像Mission街网红甜甜圈店的新品,凌晨五点就有人搬着板凳排队。上个月Bernal Heights有套翻新过的工匠风格住宅,周六早上的开放日,看房队伍从门廊蜿蜒到人行道,队伍里穿连帽衫的程序员和牵着贵宾犬的老钱夫妇面面相觑,场面魔幻得像硅谷版《饥饿游戏》。
在这种地狱级难度的市场里,传统策略基本失效。我去年帮客户用"低于要价10%试探性报价"的老招数,被五个卖家经纪直接拉黑。实战中摸索出的新生存法则第一条:找"滞销品"。不是指房子本身有问题,而是那些因卖家策略失误被市场冷落的房源。比如二月份Pacific Heights有套公寓,卖家固执地坚持2022年的虚高定价,挂了三个月看房者寥寥。我们通过产权报告发现卖家刚继承这套房且急需现金,最终砍价15%成交。秘诀在于每天用Redfin的"降价"筛选功能,并设置30天以上挂牌提醒。
贷款预批信(Pre-approval letter)现在只是入场券,想抢房得把金融武器库全搬出来。我合作过的顶级买家顾问会准备三套方案:常规贷款+20%首付作为基础,全现金报价当核武器,再加个"意外保障条款"——若评估价不足可补现金差额。最狠的是去年秋天Russian Hill的案例,买家直接附上银行对账单复印件,用马克笔划出比报价多50万的存款余额,旁边手写"无需贷款审批,过户时间您定",这种赤裸裸的财力展示让卖家当天就签了合同。
真正的高手都在场外布局。我定期参加Pacific Union的内部研讨会,有次顶级经纪透露她60%的交易来自off-market。秘诀是锁定目标社区后,给每栋理想户型的屋主手写信件:"我客户痴迷于您家1952年定制的彩绘玻璃窗,若未来考虑出售请优先联系我们"。更直接的是找专攻遗嘱认证(probate)和离婚房产的律所合作,这类卖家往往只求快速脱手。去年在Castro区帮客户拿下一栋遗产房,比市价低22%,代价是得处理满屋子发黄的《花花公子》杂志和1970年代的健身器材。
现在入场的买家得有点"斯多葛学派"的觉悟。我建议客户准备18-24个月的持久战资金,期间可能经历五次抢offer失败。真正可行的妥协策略是:要么接受通勤代价选东湾,比如奥克兰Rockridge区域同等面积能省30%;要么牺牲面积选共管公寓,注意避开高额特殊评估(special assessment)的老楼;最现实的是瞄准"可负担住房"项目(BMR),虽然要抽签且限制转售利润,但像Mission Bay这类新区常留15%的配额。上周参加市政厅听证会,市长提议把教师、消防员的优先购买比例提高到40%,这类政策缝隙值得关注。
深夜翻看相册里2014年在Lower Haight租住的老公寓,月租$2900的三居室如今挂牌$1.2M。房东玛莎阿姨当年总抱怨房产税涨得太快,现在见面却拍着我肩膀说:"孩子,当初该咬牙买下来的。"这大概就是旧金山房市最残酷的黑色幽默——无论科技泡沫破裂还是利率飙升,那些咬牙挺住的人,最终总在阳台喝着精酿啤酒俯瞰城市灯火时,露出劫后余生的微笑。而新玩家要做的,就是在下一个玛莎阿姨后悔的夜晚,把购房合同塞进碎纸机后,还能调出Zillow继续设置新的房源提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