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整理書房翻出三年前NY2 condo的買房文件,突然想聊聊這個讓我又愛又恨的投資。當年頂著疫情殺進場,如今看著陽台外諾維娜的霓虹燈,才懂什麼叫「地段是會呼吸的現金流」。
記得第一次踩盤就被醫療城的藍圖震住。陳篤生醫院那排新擴建的玻璃幕牆映著晚霞,隔壁諾維娜地鐵站湧出穿白袍的醫護,空氣裡有種奇妙的能量流動。仲介遞來的資料寫著「方圓1公里17間專科醫院」,我腦中立刻跳出三組數字:醫療從業者平均薪資、輪班制住房剛需、跨國病患家屬短期租賃需求——這不是普通住宅,根本是鑲在金礦上的睡眠艙。
真正簽約前我幹了件瘋狂事:連續七晚開車蹲點。週二凌晨兩點,親眼見證急診室燈火通明時,對面公寓仍有七成陽台亮燈。這種反人類作息背後藏著恐怖租賃密碼:當全島沉睡時,這裡的租客正準備值大夜班。後來證明我的變態觀察值回票價,交付後第五天就租給新加坡國立癌症中心的德國醫師,月租比我預期高出$800新幣。
但別被高租金沖昏頭。去年樓上馬來西亞投資客踩的坑夠寫本教科書:選了低樓層朝馬路單位,簽約時貪圖每平方呎便宜$50,結果租客抱怨救護車鳴笛聲天天上演「生死時速」。更致命的是他沒注意分層地契裡藏著驚人維修儲備金條款,交房三個月被物業追繳兩萬新幣管道更新費。所以在這裡送大家血淚換來的避雷三式:
第一式:別被樣板間迷惑。帶把雷射測距儀去量實際尺寸,開發商把衣櫃深度偷減5公分就能多塞個虛假走道。第二式:死磕管理費細則。那種泳池佔地三成的項目,雨季後光落葉清理費就能吃掉你半月租金。第三式:查清醫療租客比例。某棟樓因短期病患家屬過多,電梯裡常飄消毒水味,結果嚇跑長租客導致空置率飆升。
現在談談最現實的數字遊戲。我買的786呎兩房單位,當年入手價$1.82M,如今同戶型成交到$2.15M。表面看賺$330K?別急,扣掉BSD+ABSD約$88K,三年物業費$15K,裝修折舊$32K,實際資本利得約$195K。但別忘租金這頭現金奶牛:德國醫生每月$5,800穩交三年,扣除所得稅和空置期,淨收約$190K。兩邊加總年化回報約6.8%,比放定存強但遠低於中介吹噓的「黃金十年翻倍夢」。
真正讓我驚喜的反倒是隱性紅利。上週帶女兒看牙意外發現,憑業主卡在諾維娜醫療城八間診所享有優先預約權。更魔幻的是,有租客因常幫我收亞馬遜包裹,居然介紹他任職的瑞典藥廠高管買下隔壁單位。這種醫療精英社群形成的資源網,根本是鈔票印不出來的無形資產。
最後送顆定心丸給猶豫的朋友:政府去年在諾維娜劃定的「健康創新產業園」已引進27家生技公司。當你發現電梯裡提著細胞培養箱的研究員越來越多時,就會懂什麼叫「跟著試管增值的房產」。不過切記,別被醫療光環閃瞎眼,好地段照樣有爛標的——下回聊我在紐頓圈踩過的盤,那才叫驚悚片。
跪求分析NY2和隔壁紐頓銅源的回報率差異!最近兩邊都在看
請問裝修時要特別注意什麼?聽說醫療租客對甲醛超敏感
看到ABSD就腿軟有沒有合法省稅的購房結構啊?
博主遇過租客拿單位當醫療器材倉庫嗎?朋友碰上這種糾紛快崩潰
現在進場算追高嗎?聽說2025年附近有新供應入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