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07年曾推出相关业务试用者不足十人因老年人有抵触心理加上中介收益不理想—— 租金换养老小半年即“夭折” 近日,养老问题备受各界关注。继国务院提出“以房养老”概念后,北京市民政局又提出将通过“租房置换”方式来推进养老。 所谓租房置换,即老年人将自己的房子交给代理公司,换取租金以供入住养老院,但不涉及房屋产权的变更。那么,这种方式是否真的有助于解决养老问题呢? 早在2007年京城首个“养老房屋银行”便在石景山区启动,当时该业务由中大恒基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与寿山福海国际养老服务中心联合推出。 昨日记者分别走访上述两单位发现,由于老人对房屋托管有抵触,再加上中介收益不理想,该项目推行不到半年即终止。 背景 以房屋租金养老2007年京城已试点 2007年,京城首个“养老房屋银行”项目在石景山区启动,引起媒体和市民的关注。 根据《人民日报海外版》当时刊登的文章显示,该项目由北京中大恒基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和北京寿山福海国际养老服务中心联合推出。 报道中称,60岁以上的老人只要向养老机构提出养老需求,即可入住养老服务中心并参与“养老房屋银行”项目。 空巢老人可以委托中大恒基公司将原住房进行对外出租,所有租金用于抵扣老人在养老中心产生的相关费用。 同时,老人可以享受养老机构和中介机构向老人提供的养老费和房屋租赁代理费优惠等政策。 房屋中介得到老人的授权后代理租赁,既可年租,也可季租月租。最重要的是房屋产权不变更,避免了产权可能引起的家庭矛盾。 走访 使用者不足10人项目小半年便“夭折” 昨日,记者来到曾参与该项目的北京养老服务中心。采访中记者发现,这座规模近2.7万平方米、最多能居住600多位老人的养老中心内,目前没有一位老人使用或咨询过“养老房屋银行”服务。 “这个项目不是跟我们中心对接,是跟老人直接对接。但我没听过老人们讨论这个话题。”据该养老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时这个项目只是一个提议,最后并没有运作成功。“项目于2007年10月份提出,但我2009年来到养老服务中心时,已经没人提这事了。” 随后,记者采访了该项目的另一个推行方中大恒基,公司经营管理部经理薄滢告诉记者,这个项目只在公司公主坟片区约五六个门店试行,推行不到半年时间,试用的人数不到10个。“由于试用的人非常少且效果并不理想,此事便不了了之了。” 当记者提出想采访几名签署了委托合同的老人时,薄滢表示,由于项目时间太长、试用人数也很少,当时的合同资料已经找不到了。 探因1 老人有抵触心理 在代理公司看来,接管老人的房子难处也不少。“老人心里有抵触,是试点难以推行的主要原因。”薄滢表示,不少老人舍不得把房子给外人住,并要求保留屋里的所有老设备。但实际出租时,租房人又用不着这些老设备。 “当时有位老人将房子委托给我们,房子中有一套组合柜,是老人结婚时花8万元从罗马尼亚搬回来的。但租户觉得这套柜子用不上,便搬到了阳台上。有一天下雨租户忘关窗户,组合柜损坏了,老人知道后心里难受。”薄滢说,这些看起来都是小矛盾,但会让老人产生抵触心理,不愿再将房子委托给中介处理。 此外,代理公司遇到的问题还有房屋实际控制人不易确定。“比如有的老人把房产交给儿女打理,但他们又不止一个儿女,这些儿女也各有心思,他们肯定希望获得更高的回报,意见难以统一。”薄滢说道。 探因2 中介收益不理想 据薄滢介绍,中大恒基当时计划的结算方式有多种,“主要是遵循老人的意愿,可以全年性质支付,也可以像发工资一样按月支付。但实际上愿意将房子进行租房置换的老人不到10个。”
除了响应的人少以外,由于代理的基本都是老房子,若想以市场价出租,代理公司还需要维护打理。“比如要装修、置办新家具家电等,出人力打理、协调老人关系,这些都是中介的成本。”薄滢表示,这些成本不会转嫁到老人身上,因此从中介角度来说,收益不理想也是难以推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业内观点 对于“养老房屋银行”没有成功推行的原因,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有自己的看法:“首先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看来,都想把财产留给儿女;其次,现在房价一直都在变,对于这部分变化价格,代理机构需要进行平衡;再者,老人的寿命也无法确定,未知因素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