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对俄制裁浪潮下的多方博弈与中国反制
2025年秋,全球地缘政治舞台上的制裁与反制博弈再度升级。以美国针对俄罗斯能源巨头的制裁为导火索,欧盟紧随其后推出第19轮对俄制裁,而中国则基于自身立场,针对美国此前的无端制裁采取反制措施,三方行动相互交织,勾勒出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图景。
美国制裁:精准打击与全域施压的双重策略
美国的对俄制裁呈现出“精准锁定核心领域+全域扩大施压范围”的鲜明特征。2025年10月,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以俄罗斯未停止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为由,推出任内首个重大制裁方案,将俄罗斯石油工业的两大支柱——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和卢克石油公司(Lukoil)及其34家子公司列为核心制裁对象。这并非孤立行动,此前的2025年1月,美国已针对180艘商船及关联公司实施制裁,其中甚至包含47艘中资背景船只,展现出其制裁范围不断扩张的态势。
在制裁措施上,美国动用了其惯用的“组合拳”:一方面冻结被制裁实体在美国的所有资产及美元账户,全面禁止美国企业与这些实体开展业务,直接切断其与美国市场的联系;另一方面激活“次级制裁”这一强力工具,威胁第三方企业若与被制裁实体保持业务往来,将被列入特别指定国民清单(SDN清单),从而丧失与美国银行、贸易商等核心市场主体合作的资格。为扩大制裁效力,美国还采用“50%规则”,将被制裁实体持股超50%的子公司视同被制裁对象,形成全方位的封锁网络。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部分制裁措施上刻意模糊生效日期,既为本土企业留出调整缓冲期,也试图为后续与俄罗斯的谈判保留筹码,同时协调与
欧洲盟友的制裁节奏。
从战略目标来看,美国试图通过切断俄罗斯关键的能源收入来源,削弱其支撑冲突的经济能力,同时借助次级制裁的威慑力,迫使第三方在国际合作中对俄罗斯“选边站”,从而实现孤立俄罗斯的目的。不过,这一策略也引发了连锁反应,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已明确宣布将出售海外资产以应对制裁,而全球能源供应链和国际融资市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欧盟制裁:平衡施压与内部妥协的矛盾产物
在美國推出制裁后,欧盟于2025年10月23日正式通过第19轮对俄制裁,这也是欧盟首次将制裁矛头指向俄罗斯经济的核心支柱——天然气行业。根据欧盟理事会发布的公报,本轮制裁包含新增69项单独制裁和多项经济限制措施,覆盖能源、金融、军工等多个领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面禁止进口俄罗斯液化天然气,并对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石油公司实施全面交易禁令。在金融领域,欧盟扩大了对俄金融机构的交易禁令,还开创性地将加密货币平台纳入制裁范围,试图堵住俄罗斯规避金融限制的潜在渠道。此外,欧盟还加强了对俄外交官在境内活动的管控,并将俄罗斯“影子舰队”中的117艘船只列入制裁名单,强化对能源运输环节的封锁。
然而,与美国的强硬姿态不同,欧盟的制裁始终伴随着内部的矛盾与妥协。本轮制裁曾因斯洛伐克的反对一度搁浅,斯洛伐克总理菲佐明确表示,欧盟应将注意力转向提升经济竞争力、解决高企的能源价格和汽车工业困境,而非无休止地制裁俄罗斯。这种分歧源于欧盟内部对俄能源依赖程度的差异以及制裁对自身经济的反噬效应,因此欧盟在制裁设计上刻意避开了自身高度依赖的能源品类,以降低对本土通胀和能源供应的冲击。同时,欧盟未采用美国的次级制裁机制和“50%规则”,执法力度相对较弱,更多聚焦于打击“转运”等规避制裁的灰色渠道,体现出“既要施压又要自保”的矛盾心态。即便如此,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仍表态称,第19轮制裁不会是最后一轮,欧盟已着手制定下一轮制裁方案,显示出其在对俄立场上与美国保持同步的总体倾向。
中国反制:捍卫主权与规则的针对性回应
面对美国此前制裁23家中企等无端施压行为,中国于2025年9月25日单日发布两道制裁公告,依据《反制裁法》采取针对性反制措施,明确传递出“捍卫国家主权与核心利益”的坚定立场。与美欧针对俄罗斯的大范围制裁不同,中国的反制措施呈现出“精准锁定、合法依规”的特点,主要针对直接参与对中制裁的美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