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当初决定从美国搬来加拿大,除了那点对枫叶和全民医保的向往,心里最打鼓的就是工作。怕找不到合适的,怕薪水落差太大。但真在这边摸爬滚打几年后,发现加拿大这块土地,藏着不少金子,就看你知不知道去哪儿挖,怎么挖,尤其是想借着工作移民的朋友,路子其实比想象中清晰。 别被网上那些“加拿大遍地是工作”的论调忽悠了。机会多,竞争也激烈,尤其在大城市像多伦多、温哥华。但加拿大经济有它的韧性和特点。技术领域(Tech)一直是硬通货,多伦多的金融街(Bay Street)和温哥华、蒙特利尔、滑铁卢的科技生态圈,对软件工程师、数据分析师、网络安全专家、产品经理的需求就没真正冷过。薪水嘛,虽然跟硅谷比不了,但资深岗位拿到12万到18万加元年薪的并不少见,而且别忘了这边的生活成本(尤其是房子)虽然也高,但比起湾区、纽约,还是温和不少。 医疗保健(Healthcare)是另一个巨无霸。护士、医生、物理治疗师、实验室技师… 永远缺人。省提名计划(PNP)对这类职业也特别青睐。我认识一位菲律宾来的注册护士,走的就是安省省提名的技工移民通道(Employer Job Offer: In-Demand Skills Stream),从拿到工签到成为永久居民,节奏相当快。建筑业和相关的技工(Skilled Trades)同样如此,电工、水管工、木匠、焊工,有本地认证在手,工作机会多得是,收入非常体面,而且很多省提名项目专门为技工开绿灯。 说到移民,这才是很多人找加拿大工作的核心目标。联邦的快速通道(Express Entry)是主流,但它本质上是打分制(CRS),拼年龄、学历、语言(英语或法语)、工作经验。光有一份加拿大的工作邀请(Job Offer)就能猛加50分(NOC TEER 0,1,2,3类职位)甚至200分(特定高级职位),这几乎是决定性的优势。所以,找到符合要求的雇主愿意给你发Offer,并支持你后续的移民申请(比如LMIA劳工批文,虽然部分EE类别不需要),就成了“捷径”的关键。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新移民选择先留学(拿毕业工签PGWP)再工作,因为本地学历和加拿大工作经验在EE里加分非常多。 怎么找?别光盯着那些大招聘网站(Indeed, LinkedIn当然要用)。很多好职位,尤其是不需要打广告就能招人的(比如LMIA豁免的某些情况),往往在行业内部或者公司官网就消化了。多参加线下行业交流会、专业协会活动(meetup上很多),networking在加拿大职场极其重要。把你的简历磨得锃亮,针对每个职位定制,强调你能给雇主带来的具体价值。面试时,展现你不仅有能力,还能融入团队文化。别忘了,雇主雇佣你,尤其是要支持你移民,对他们也有成本和风险,你得让他们觉得值。 薪资谈判是门艺术。研究清楚你所在职位、所在地区的薪资中位数(Glassdoor, PayScale, Talent.com 都有参考)。别害羞谈钱,但也别一上来就狮子大开口。综合考量薪酬包:基本工资、奖金、福利(尤其是牙医、配镜、处方药这些加拿大医保不包的)、休假时间、养老金计划、是否有灵活办公政策等。有些公司提供的福利,换算成钱也是不小的数目。 最后一点大实话:语言(英语或法语)是地基。CLB 7是很多技术移民的门槛,但想找到高薪好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游刃有余,CLB 8甚至更高才够用。别指望过来再学,在国内或登陆前就下苦功夫。另外,加拿大的工作经验(哪怕是从初级职位做起)无比金贵,它向雇主和移民官证明你能在本地职场立足。有时候,为了长远目标,起点稍微放低一点,积累本地经验,是值得的策略。 加拿大不是遍地黄金,但确实给勤奋、有技能、愿意融入的人铺着一条挺实在的路。找到那份对的、能通往永居的工作,需要策略、耐心和一点运气。别光看别人晒枫叶卡,背后的努力、研究和精准操作,才是真正的“捷径”。 FAQ 1. 问:没有加拿大工作经验,是不是很难找到高薪工作?雇主会认我国内的经验吗? 2. 问:听说LMIA(劳工批文)很难办,雇主不愿意做,还有其他不需要LMIA就能移民的路子吗? 3. 问:找工作时,怎么判断一个雇主是真心愿意支持移民,还是只是画大饼? |
在温哥华街头喝咖啡时撞见前同事大卫,他正兴奋地整理建筑工地的安全帽。\全靠这张工签,\他拍着口袋,\不然我还在俄亥俄刷油漆呢。\ 作为在北美辗转十年的\签证老兵 ...
窗外飘着温哥华的雨,我正翻着刚给小侄女办好的中国签证复印件。这已经是近两年我帮第三个朋友家孩子跑这类手续了,每次看到新手爸妈面对表格时茫然的眼神,就想起自己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