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香港投行的老友约在兰桂坊喝酒,听他抱怨现在招个靠谱的量化分析师比找颗完美切割的钻石还难。酒杯里的威士忌映着维多利亚港的霓虹,我忽然意识到,这座城市的职场脉搏,跳得比想象中更急更猛。离开时瞥见中环写字楼深夜未熄的灯火,里面裹着多少年薪百万的机会在等人认领。 金融圈的朋友圈最近被一个词刷屏——跨境财富管理。中环几家老牌私银和内地背景的新锐机构简直在抢人,给内地高净值客户打理资产的专业人才,年薪港币150万起跳稀松平常。认识一位转行三年的前律师,考完CFA跳槽过去,去年光年终奖就抵得上从前整年薪水。这行当既要懂国际税务筹划,又能玩转大湾区政策,普通话流利成了硬通货,办公室里煲冬瓜(普通话)的时间比讲粤语还多。 数码港的创业咖啡厅里,另一场人才争夺战更显魔幻。某跨境支付公司CTO跟我倒苦水:\”开出月薪12万港币挖个区块链架构师,人家转头接了新加坡的offer。\” 眼下香港Web3和虚拟资产持牌交易所的攻城狮们,薪资早甩开传统IT岗两条街。更别说那些要兼顾深港两地业务的Tech Lead,既要搞定跨境数据合规,还得凌晨三点爬起来和北美团队开会,这类人薪资单后头没少个零都不敢往外报。 路过金钟太古广场的猎头办公室,玻璃窗上贴满急招告示。最扎眼的是那家国际检测认证集团,年薪90万港币招ESG咨询总监。隔壁律所更狠,专打跨境知识产权官司的合伙人岗位明码标价200万底薪。这类职位往往藏着隐形门槛——上周帮某医疗器械公司筛简历,三十份漂亮履历里,能同时看懂FDA文件和内地药监新规的,最终只揪出两人。 朋友公司招个奢侈品零售区域经理的经历更戏剧。应聘者拎着爱马仕包来面试本是加分项,直到被问到\”怎么处理尖沙咀海港城VIP室的代购纠纷\”,能给出实操方案的凤毛麟角。后来猎头偷偷透露,某法国品牌为挖走K11的运营总监,直接给对方孩子包了国际学校的全年学费。这年头香港的高薪岗,早就不只是看履历光鲜。 上个月帮内地大厂的朋友对接香港办公室,发现他们给本地化经理开价月薪8万居然屡屡碰壁。细问才知候选人都在纠结\”跨境直播合规风险预案\”这种具体命题。真正吃香的早已不是单纯的双语人才,而是能预判明天深港两地可能出台什么新规,今夜就写好应对方案的角色。这种本事,往往藏在经历过三次政策转向的老江湖口袋里。 FAQ Q1:非金融背景能拿到百万年薪吗? Q2:英语不好是否彻底没戏? Q3:人在海外如何面试? |
我记得几年前第一次踏上香港的土地时,那股扑面而来的活力感瞬间抓住了我——霓虹闪烁的中环,繁忙的码头,还有街头巷尾的金融精英们步履匆匆。作为一个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 ...
话说回来,在香港生活,医疗开支确实是笔不小的负担,尤其对咱们长者而言。政府推出的医疗券计划,绝对是项实实在在的福利,但怎么用才能最大化它的价值,这里头的门道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