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清晨,零下四度,大雪纷飞。本来不想动弹,头天刚送别了单位老大,晚上又狂欢到凌晨,第二天一睁眼已经日上三竿。但徒步的瘾还是压不住——乡巴佬和smile一合计,决定冒雪上路,来一场元宵雪中行。 说来也巧,来瑞士之前只知道单位在瑞士首都伯尔尼,没想到真正落脚的地方不在市区,而是在“伯尔尼郊外木里镇”(Muri bei Bern)。这地方虽名不见经传,却也是我们在瑞士生活最真实的“根据地”。 木里镇的前世今生 木里镇其实由两个村庄组成:木里(Muri)和居姆里根(Gümligen),当年常住人口约12472人(不算我们这些没“暂住证”的外来户哈)。这里绿地多、建筑密、企业少,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不过听 说是伯尔尼较有规模的富人别墅区——虽然我们穷人住在这儿也没被赶出去。 “Muri”一词据说来自古罗马语里的“城墙”,虽然如今镇里看不出什么古城模样,但名字倒是挺有历史感。为了避免与瑞士阿尔高州的另一个“木里”(Muri AG)混淆,我们这个木里就被称为“伯尔尼郊外木里镇”(Muri bei Bern),本地人也有叫法:那边的是“Murianer”,我们则是“Muriger”,中文分别可译为“穆里人”与“木里人”。 大使馆扎堆的“小镇外交圈” 木里镇虽小,却藏龙卧虎。中国驻瑞士大使馆的教育处、经济商务处和大使官邸都在这儿。1954年周恩来总理赴日内瓦参会时,曾在这里短暂停留,说它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圣地”,并不夸张。 某东边邻国驻瑞士大使馆👆也设在木里,据说金XX当年在伯尔尼国际学校读书时,就住在这栋不起眼的住宅里。街边一幢小楼里,还挤着波黑、约旦等国的大使馆,真是小而全的“袖珍版联合国”。 木里日常:别墅、音乐、学校、中餐馆 镇上有一幢有故事的别墅——美特仑别墅(Villa Mettlen),据说1650年就有记载,如今是音乐学校和会议活动中心,地下酒窖还能租来开生日派对,瑞士人的生活就是讲究。👇 还有一家我们经常光顾的加油站,一所英国小学(British School)👆,以及规模更大的伯尔尼国际学校,教育资源那是相当不俗。 木里的中餐馆只有一家,名叫陶陶餐馆,虽然谈不上正宗地道,但在异国他乡能吃上一口熟悉的味道,已属奢侈。 走过政府大楼、走过卡拉拉白大理石雕塑、走过水槽和教堂,这就是我们每天上下班都会路过、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木里镇。 🎇结语木里不是旅游胜地,也不是什么瑞士“十佳小镇”。它只是瑞士一隅的普通居住地,是客居生活的起点,是清晨的雪地脚印,是加油站的橘黄灯光,是乡巴佬与风筝那些年在异国他乡留下的生活痕迹。 |
要去皮拉图斯山,必须要坐船才可以到达。(所以,出发之前买一张通票是很便利的。)坐在船上,沿途景色如画,美丽的景色让心情十分的愉悦。到了皮拉图斯山山脚下后,要到达山顶必须坐小火车。一种能在陡峭的悬崖上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