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10点左右,天气回暖,在历城区柳埠镇投石峪村村头西山上的一个废弃的配电室里,30岁的张强刚吃过早饭。记者看到他时,他正坐在配电室内一张用木板垒砌的床上。眼前的这个小伙与“流浪汉”的称呼几乎不相符,干净的面庞,喷了发胶后梳理整齐的头发,有些破旧的衣服却也十分干净。他告诉记者,他7年的时间里自己靠捡废品为生,如今不想再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山上,他想找到30年前改嫁的母亲,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自述坎坷 生父不让回家,生母30年未见 回忆起自己的过往,张强眼神流露出一丝的凄凉。张强说,他的父亲是刘家村的,母亲是刘家峪村。30年前,当张强还是8个月大的婴儿时,张强的父母就离婚了,所以在张强的记忆中,他没有见过自己的母亲。“那时候,父亲派人把我从母亲手里抢了过来,从此就一直跟着爷爷奶奶过。直到18岁那年,奶奶病逝,爷爷就跟着去了叔叔家,不得已我才回到了父亲家。 张强告诉记者,在他10岁时,父亲又娶了一个云南的女人,也正是因为有这个继母,他和父亲之间的感情一直很僵。而奶奶去世后,正在读初中的张强也就辍了学,21岁,张强被赶出了家门,无家可归的他只能在附近的几个村子靠捡垃圾和废品为生,山上、桥洞下、废弃的屋子等,这些地方他都住过。“我也找过政府帮助我,2008年和2009年严家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曾经将我送回过家,可是父亲就是不给开门,那次之后我就再也没去找过他。”他说。 独居山林 水从河里取,蜡烛来照明 投石峪村的村支书王先生告诉记者,7年前张强就来到了投石峪村,原本想要将废弃的配电站封死,但是看到张强无家可归也就任他去了。 张强的住处在记者看来根本就不能算是一间屋子,五六平方米的面积,没有门窗,只是简单用水泥垒砌起来。但是,在这样一个简陋的废弃配电室里,张强却收拾得井然有序。屋子里透风的地方都被贴上了纸板,一块木板挡在他用木头搭建的床旁,床上叠着一床薄薄的棉被,旁边的桌子上还放着一小节蜡烛。记者发现,屋内其他东西都摆放得很规整,毛巾、肥皂、几双鞋子、都整整齐齐地放在一个小木板上。 在这样一个山上的小屋里,一个年轻人过了7年无水无电的生活,这可能对于常人都无法想象。张强说,7年都是用蜡烛,晚上风大蜡烛灭了,就早早躺下,听听收音机。“你看我刚买的手机,要想充电,只能坐近3个小时的公交车,到城里去充电。”他说,“因为没有水,就从山下一条人工河里取水。” 随后,张强带记者参观了他的院子,屋子的西边是他生火做饭的地方,屋子的后面是储物间,那里堆放了他捡来的四五袋塑料瓶,整个小屋周围都被张强用捡来的布条围了一圈围栏。“家里的东西几乎都是捡来的,住在山上,夜里很冷,只能用布围起来,挡挡风。”他说。 如今愿望 寻找生母,成家立业
张强说,每当夜晚看见山下灯火斑斓时,他都很想找自己的母亲。“前几天,我在捡垃圾时,一个老人告诉我要我给报社打电话看看能否帮忙,要我开始新的生活,我也不想再这样流浪,我想有个家。”他说。“我父亲叫张吉宽,住在刘家峪村,我母亲姓袁,姥爷家是刘家峪村的,只知道母亲改嫁了,但是30年都没有联系,一点音信都没有。”张强说。刘家峪村的村支书苏先生告诉记者,村里确实有这样一户人家,但是老人年纪很大,头脑有些糊涂,已经记不得什么事了。他说张强的父亲现在已经近60岁,身体状况不好。 在投石峪村,记者又走访了几位知情的村民,村民告诉记者,张强的母亲叫袁吉红,在张强3岁左右的时候改嫁,嫁给了一位在济南市粮食局开车的转业军人,现在可能住在八里桥。对于未来,张强既充满了期待又有些担心,“我干过电焊,想找份工作,有经济收入。另外,也只有找到了妈妈,我才可能有个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