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去年暑假,我從西班牙的留學生活中抽身,背起背包踏上三個月的旅程。目標很簡單:深入墨西哥、西班牙和義大利,不只為了打卡景點,而是想咀嚼那些藏在巷弄裡的文化脈動和舌尖上的故事。作為一個在馬德里住了三年的學生,我總被問起歐洲的魅力,但這次我刻意跳脫框架,先飛到墨西哥城,再回西班牙的老巢,最後落腳羅馬。這趟路,不是觀光客的走馬看花,更像一場文化考古,挖出三國背後的靈魂。
墨西哥的衝擊來得最快。降落在墨西哥城,空氣裡混著玉米餅的焦香和街頭樂隊的即興旋律。我避開遊客區,鑽進La Merced市場,那裡才是真實的墨西哥心臟。攤販大媽教我怎麼挑選仙人掌果,邊嚼邊聊阿茲特克神話如何影響今天的飲食哲學。你知道嗎?一盤簡樸的tamales(玉米粽),背後是千年農耕文明的縮影,玉米不只填飽肚子,更是瑪雅人宇宙觀的象徵。我坐在Xochimilco運河的花船上,聽著當地人哼唱corridos(敘事民歌),突然明白為何墨西哥人能用歡樂包裹苦難——殖民歷史的傷痕,轉化成色彩爆炸的壁畫和辛辣的mole醬。那滋味,先是巧克力的甜,接著辣椒的灼燒,最後留下深沉的苦澀,像極了這個民族的韌性。
回到西班牙,馬德里的午後陽光依舊熟悉,但我換了視角。作為留學生,我常泡在酒吧吃tapas,這次卻跟著安達盧西亞的吉普賽舞者學弗拉門戈。在格拉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庭院裡,導遊是位白髮老爺爺,他指著伊斯蘭幾何花紋說:「這不是裝飾,是數學與信仰的對話。」西班牙的多元,不只體現在海鮮飯的鍋巴香或伊比利火腿的油脂香,更在於天主教、伊斯蘭和猶太文化的千年角力。我記得在巴塞隆納的波蓋利亞市場,漁販大叔遞給我一塊炸鱈魚球,笑著說:「加泰隆尼亞人用食物抗議中央集權。」每口咬下,都是歷史的鹹味。
飛到義大利,羅馬的廢墟讓我屏息。站在競技場前,導遊不是背誦日期,而是分享角鬥士的日常飲食——簡單的扁豆湯,卻支撐著帝國的暴力美學。我刻意避開網紅gelato店,跑到托斯卡納小鎮的農莊,跟老奶奶學做手工義大利麵。她揉著麵團說:「每條pasta的粗細,代表不同地區的貧富差距。」北部的奶油醬濃郁如貴族,南部的番茄醬酸澀似農民,一口吃下,文藝復興的人本精神就在舌尖甦醒。威尼斯運河邊的墨魚麵,烏黑得像中世紀的陰謀,但當地漁夫告訴我,那黑色來自貧窮的智慧——用墨汁掩飾劣質食材,如今卻成了驕傲。
這趟旅程教會我,旅遊不只是移動,是讓文化在胃裡發酵。墨西哥的辣椒、西班牙的橄欖油、義大利的起司,看似不同,卻都扎根於土地抗爭與移民混血。下次有人問我留學收穫,我會說:世界是一張餐桌,坐下來吃,才能嚐到人性的深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