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格拉纳達老城區的石階上吃著橄欖,耳邊飄來隔壁桌遊客的疑問:「反正都是歐洲,義大利和西班牙開車過去很快吧?」差點被橄欖核噎住的我,突然意識到這誤會比把可頌當成法國獨創還深。這兩個把生活過成藝術的國家,隔著整個地中海呢!
翻開地圖冊,義大利那隻長靴正踢著地中海的「足球」,西班牙則像塊倔強的方磚卡在伊比利半島上。中間隔著什麼?可不是一條小水溝——那是能吞沒船隻的阿爾沃蘭海,還有法國南部連綿的山巒。坐飛機兩小時,開車?得先穿過整個法國,沒個十幾小時別想摸到米蘭大教堂的門框。
說起語言,在馬德里超市買火腿,我用義大利語說「grazie」道謝,店員大嬸愣了三秒爆笑:「¡Ay! ¡Es \aquí!」 看似相似的「謝謝」,背後藏著千年分岔路。西班牙語的彈舌音像弗拉明戈舞者的踢踏,義大利語的旋律感則像威尼斯貢多拉船夫哼的小調。更別提加泰隆尼亞語、巴斯克語這些「方言」,連西班牙本地人都頭疼。
午休文化最能暴露本質。西班牙的「siesta」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閉店午睡,下午三點街頭空得像被施了魔法。而義大利的「riposo」呢?佛羅倫斯小巷裡,餐廳老闆邊收餐具邊對我眨眼睛:「休息?我們只是換個地方喝咖啡呀!」 他們的活力像濃縮咖啡,提神醒腦絕不中斷。
餐桌上的戰爭更精彩。在塞維利亞,我把海鮮飯攪拌均勻,當地朋友驚呼:「¡Dios mío! 鍋巴才是靈魂!」 轉頭在羅馬,我學西班牙人把披薩折起來吃,義大利主廚痛心疾首:「這是對瑪格麗特披薩的褻瀆!」 更別提兩國關於「誰發明了番茄醬」的百年論戰,那火藥味堪比中世紀領土爭端。
歷史的刀鋒早把兩國雕琢成不同模樣。西班牙的血液裡混著阿拉伯八百年的香料味,格拉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穹頂還閃著古蘭經文的光澤。而義大利每個石縫都滲著文藝復興的顏料,佛羅倫斯老橋的金匠鋪裡,敲打聲彷彿還混著達文西的嘆息。
去年聖周在塞維利亞看遊行,沉重的聖像台壓得壯漢肩膀淤青;今年復活節在托斯卡納,教堂飄出的卻是歡快的〈哈利路亞〉合唱。一個用痛感銘記信仰,一個用歌聲擁抱新生。你看,連神都教不會他們相似。
所以當有人問「是不是同個國家」,真想遞給他一杯西班牙的sangría和義大利的aperol spritz。抿一口就懂了——前者是水果在紅酒裡狂歡,後者是苦橙與氣泡的優雅交鋒。距離何止在地圖上那幾公分?它們在橄欖油的酸度裡,在石板路的凹凸間,甚至在咖啡杯的厚度中。真正相似的,大概只有對生活的熾熱吧——畢竟,能把午睡和咖啡都昇華成哲學的,全歐洲也只此兩家。
看完立刻查機票!求推薦一條路線能同時體驗兩國精髓的,最好包含某種美食課程~
長知識了!原來西班牙海鮮飯的鍋巴不能拌開?我上次在巴塞隆納瘋狂攪拌還被服務生翻白眼
博主提到語言差異,突然想到加泰隆尼亞到底算西班牙還是獨立語言啊?街頭標語都看不懂
深有同感!在米蘭實習時下午想買杯咖啡,整條街商店全關,原來義式休息是集體消失術?
所以說足球風格差異也是文化折射?西班牙tiki-taka vs 義大利鏈式防守突然合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