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那是在馬德里的一個秋天,街頭飄著烤麵包的香氣,我剛從語言學校下課,拖著疲憊的身子走回宿舍。那時候,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每天啃著超市買的便宜三明治,總覺得少了點什麼。直到有天,樓下的鄰居瑪麗亞阿姨端來一盤熱騰騰的餡餅,她笑著說:「孩子,嚐嚐我們家的empanada吧,別老吃那些冷冰冰的東西。」那金黃的酥皮裡裹著菠菜和羊奶酪,一口咬下去,暖意從舌尖蔓延到心裡。我從沒想過,一塊小小的餡餅能讓人眼眶發熱。
瑪麗亞阿姨是從安達盧西亞來的移民,丈夫早年過世,靠著在街角擺攤賣手工點心養活兩個孩子。她總是樂呵呵的,說食物是連繫人心的橋樑。我常去她攤子幫忙包餡餅,看她熟練地揉麵團、填餡料,手指沾滿麵粉的樣子像在跳舞。她教我西班牙語的俗諺:「Pan compartido, pan multiplicado」(分享的麵包會倍增)。那不只是做餅的訣竅,更是生活的哲學。有次,我熬夜趕論文感冒了,她二話不說端來一盤熱餡餅,裡頭加了薑和蜂蜜。她說:「這是我祖母的偏方,暖胃又暖心。」我窩在沙發上吃著,眼淚差點掉下來——在異鄉,第一次感受到家的溫度。
回國前,我決定親手做餡餅送給瑪麗亞一家當告別禮。反覆試驗了十幾次,麵團不是太硬就是太軟,餡料總調不出她的風味。最後,我跑去她的攤子偷師,她大笑著拍我肩膀:「傻瓜,秘訣在橄欖油和耐心!」終於,我烤出一盤像樣的empanada,酥皮金黃,餡料是瑪麗亞最愛的鷹嘴豆和燻肉。送過去那天,她抱著餅盒久久不語,眼裡閃著淚光。後來,她兒子寫信告訴我,瑪麗亞把餡餅分給街坊鄰居,說這是「中國孩子的心意」。那一刻,我懂了,食物承載的不只是味道,而是跨越文化的擁抱。
現在,每當我在廚房烤餡餅,香氣總會勾起那段回憶。瑪麗亞教會我,溫暖不必轟轟烈烈,一塊簡單的餅就能點亮人心。異國的日子教人孤獨,但那些共享的餐桌時光,像暗夜裡的星光,提醒我:世界再大,總有人在為你留一盞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