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陪朋友去銀行處理跨境學費匯款,櫃員一句「你確定要用普通支票?這筆金額建議開本票」讓我們愣在原地。原來她差點因手續費差幾百塊的失誤,讓款項卡在國際清算環節延誤註冊。
在金融業打滾十幾年,發現太多人把銀行本票(bank draft)和個人支票當成雙胞胎。兩者雖然都長著方紙片模樣,關鍵時刻選錯卻可能賠上違約金。記得2017年有單跨境房產交易糾紛,買方誤用個人支票支付定金,遇上周六假日清算延宕,賣家直接沒收三十萬訂金。
資金來源是核心差異。當你開出個人支票,相當於寫了張「請從我戶頭領錢」的授權書。收款人要賭兩件事:你帳戶真有錢,以及銀行系統跑流程的時間。我有位客戶去年收張兩萬美金支票,託收等了整整三週,期間匯率波動讓他平白蒸發六千台幣。
銀行本票則是金融機構用自己的資金背書。就像你把現金交給櫃員,他們當場印製等值票據。上個月幫企業客戶開立八百萬港幣本票購買設備,供應商當天就確認入賬。這種即時性來自銀行預先凍結你的資金——這也是為何開本票需全額預付。
安全防線差在哪? 支票左上角劃兩道平行線,理論上限定只能入帳戶。但現實中偽造簽名盜領事件從未停歇。反觀銀行本票從用紙到浮水印都是特製,每張有獨立編碼可追蹤。曾協助警方偵辦過偽造本票案,詐騙集團寧願花三個月仿冒,也不敢直接變造真本票——金融機構的驗證系統比你想得更刁鑽。
費用結構藏玄機。多數人只比較開票手續費(本票通常貴2-5倍),卻忽略清算成本。跨國支票經過代理行中轉,每站都抽0.1%-1%不等的處理費。去年幫留學生算過帳,五千加幣學費用支票實付金額竟多出78加幣,這些隱形扣款在本票交易裡根本不存在。
上週在曼谷開研討會,當地進口商分享的慘痛教訓更值得警惕:收歐洲客戶支票後立刻發貨,三個月後竟接到銀行通知「簽名不符」退票。此刻貨櫃早被轉賣到第三國,追償程序漫長到讓人崩潰。若當初堅持收本票,驗證真偽只需72小時。
深夜趕稿時收到學生訊息:「老師,房東堅持要bank draft當押金怎麼辦?」順手拍下桌角壓著的泛黃本票存根——那是我二十年前租巴黎公寓時開的,房東至今未兌現。紙張邊緣已磨出毛邊,銀行的防偽金線仍清晰如昨。
房東要求押金用本票合理嗎?我遇到要求三個月租金押金開本票的
急!下週二要付留位費,學校只收bank draft但我在偏鄉怎麼處理?
分享血淚史:以為本票絕對安全,結果收款人弄丟正本,銀行要我重開再付全額手續費
好奇本票時效性?抽屜找到五年前沒兌現的本票還能用嗎
有沒有人遇過本票被盜報案經歷?警察說這算商業糾紛不立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