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整理冷凍庫翻出塊bottom round牛排,看著乾癟的瘦肉紋路差點直接丟燉鍋。想起在德州肉舖打工時老師傅的忠告:「這塊肉啊,是給懂門道的人留的寶藏。」後來實驗十幾次總算摸透,這塊俗稱「後腿心」的部位,現在反倒成了我家週末烤肉固定班底。
關鍵在於破解它的雙重封印——既缺油花又滿佈肌肉纖維。有次醃肉時失手打翻半瓶鳳梨汁,隔天煎烤竟發現肉質軟嫩得離奇。原來鳳梨酵素能瓦解粗硬纖維,現在我的獨門醃料必加兩匙新鮮鳳梨泥,搭配現磨黑胡椒與煙燻紅椒粉,冷藏醃足24小時,纖維組織徹底鬆綁。
溫度控制是第二道生死關。用探針溫度計監測核心溫度時發現,當肉芯到達52°C時立即離火,餘溫會繼續爬升到完美的55°C三分熟。這塊肉超過60°C就會變成橡皮擦,有回接電話多烤三分鐘,切開那瞬間血淚往肚裡吞。
最顛覆認知的是切割手法。逆著肌肉紋理30度斜切,每片厚約0.5公分,像切日式和牛那般講究。有回聚會故意混入prime級肋眼,結果最先被掃光的竟是這盤後腿心,朋友咬著肉含糊問:「這什麼高級部位?」
最近迷上鑄鐵鍋炙烤術:牛排表面撒海鹽靜置回溫,鐵鍋燒到滴水成珠才下鍋。當接觸面泛起焦糖色網格立即翻面,轉小火放蒜瓣迷迭香,傾斜鍋身用湯匙將熱油淋澆三分鐘。肉香混著香草味炸開那刻,連窗外的流浪貓都蹲在陽台喵喵叫。
若想挑戰極致柔嫩,試試低溫慢煮三小時再炙烤。上週做給牙口不好的老母親,她切著粉紅肉排突然愣住:「這真是冰箱那塊醜肉?」油脂豐沛的部位討好人容易,能把瘦瘠的肌肉馴服成舌尖盛宴,才是料理人的真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