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翻出當年申請楓葉卡的文件夾,指尖滑過那張微微泛黃的IMM 5669表格影本,咖啡漬在「教育經歷」那欄暈開一小片焦糖色。這張背景聲明書差點成為我移民路上的絆馬索——不是內容有誤,而是影印店老闆一句提醒:「你這日期欄用藍筆填,官方只收黑筆啊。」驚得我衝回公寓重新列印,凌晨三點在燈下重寫十二頁人生軌跡。
真正的陷阱往往藏在看似最平凡的格子裡。下載表格時務必認準加拿大移民局官網結尾的gc.ca,我曾見網友分享某「便民網站」的5669範本,第十頁竟多出一欄「是否參加過極端組織」,嚇得申請人自我懷疑了三天才發現是釣魚文件。官網表格像北極的凍土層,每年會有細微裂變,今年六月更新的版本就在「工作經歷」處新增了「是否涉及政府資助項目」的勾選項,舊版填了直接作廢。
當你握著鋼筆對準「地址歷史」欄,會突然驚覺自己記不清三年前短租公寓的郵遞區號。我的解決方案是翻出當年的快遞包裹照片,在手機相冊深處挖出那個被雨淋糊的快遞單。更頭痛的是「教育機構官方名稱」,母校從「學院」升格為「大學」該填哪個?移民律師敲著我的檔案袋說:「以畢業證書鋼印為準,別自作聰明寫現用名。」
最磨人的是時間軸銜接。失業空窗期哪怕只有兩週,也要老實寫明「待業自助旅行」,我鄰居曾把三個月求職期揉進前份工作離職月,被系統標出時間重疊紅旗。表格第8項「組織成員」別以為寫個讀書會就完事,社區瑜伽班會長也算,我顧問分享過案例:申請人因漏報合唱團經歷被質疑誠信。
簽名剎那的窒息感終身難忘。去年溫哥華機場海關當著我的面,用紫外線燈照表格簽名頁:「您用可擦筆簽的?」原來那支號稱「永久性」的日本水筆墨水含光解成分。重辦時我直接殺去史泰博買最樸素的BIC原子筆,店員笑著遞來收據:「今天第三個買這款筆的移民申請者了。」
現在每當看見臉書社團裡問「5669能塗改嗎」,總想起自己用修正帶覆蓋填錯的護照號碼後,整頁表格被釘上補件黃標的狼狽。那些深夜填表時滴落的咖啡漬,如今在記憶裡釀成了楓糖漿——這份承載移民夢的紙張,終究要用最笨拙的真實來書寫。
緊急求救!第12欄要求寫初中地址,母校都拆遷十年了怎麼填?
體檢報告日期比表格簽署日晚三天會被退件嗎?機票下周就要飛了
求問海外親屬欄,已斷聯的繼兄需要申報嗎?他根本不在我戶口本上
發現昨天提交的表格漏寫了大學交換生經歷,現在補救還來得及嗎?
簽名框超出版面延伸到備註區了,需要重新整份列印嗎?
|